穗去年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16家

穗去年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16家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1月23日讯】(记者李鹏程)自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组建以来,该局局长王桂林时常被人问起:“科学技术局主要开展什么工作?”1月22日,王桂林出席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论坛时,给出了答案:“科学技术局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做好服务。”

位于“创新链”两端,科技和产业成为支撑城市腾飞的重要力量。在王桂林看来,衔接创新链两端的介质,正是将科技付诸产业实践的平台载体,即孵化器。

在以孵化器“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为主题的论坛上,各界人士就孵化器的未来发展,以及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建言献策。论坛透露,2018年广东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预计达2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此外,去年广州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16家(孵化器74家,众创空间42家),为广东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企业强则国强”

系统性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怀揣着“企业强则国强”的梦想火炬孵化集团执行总裁孙兰兰,沿着建设孵化器的道路走了15年。如今,她已服务了5万家的企业,运营了200多个孵化园区。“科创企业孵化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孙兰兰说。

这个观点得到了论坛上专家们的普遍认同。达安创谷总经理黄珞举例谈到,达安创谷通过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聚合并链接生态圈内成员企业及各方资源,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使信息、资本、知识等养分在其中任意两点间流通,从而实现了生态圈企业间相互孵化、共同成长。

黄珞提出,未来的孵化器要继续瞄准“组织资源”和“服务企业”两大抓手,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对客户进行取舍、细分,并围绕自身核心能力,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服务。

在专家们看来,孵化器的发展要营造一种适合创业企业成长的环境。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峰海谈到,孵化器的发展必须和产业做融合,“广州地区适合于什么样的企业,孵化器必须瞄准或者研究这个产业,去确立孵化器的方向,所有的硬件、软件配套一定要符合或者围绕大产业的发展做配套和支撑。”

今年年初,广州地区拥有24年历史的IT售卖业地标商场太平洋电脑城的租赁期限结束。一个主打餐饮文娱业的综合型商圈,将在电脑城的原所在地诞生。

对于广州地区电子大卖场的转型之道,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曾建言,当地的孵化空间需要结合广州本地的产业优势。例如,引入广州市近年来重点扶植的芯片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助力数码电子业的发展。

“最重要的还是要实施系统联动,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主体的作用。”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表示,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应该从企业制度、市场环境、政策体系等三方面开展体制创新。

以“优化市场环境”为例,其核心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信用体系,形成通畅便利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完善配套的技术执行、技术转让,创新风险投资等市场服务与支撑体系。

致力于打造知识产权高地的广州知识城,也同时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高地。范恒山谈到,在知识城的平台上,孕育出了很多的原创、核心和关键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的系列创新举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企业红利,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穗孵化器事业“百花齐放”

成果转化机制释放巨大科创潜力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广州作为第一批开展孵化器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孵化器建设的良好环境,孵化器服务团队和新型孵化器机构不断涌现。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对此评价道:“广州孵化器事业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据王桂林介绍,广州市目前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3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6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41家;共有众创空间206家,其中国家级备案53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37家;孵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含项目)超过11000家。

在政策保障方面,2018年广州出台了《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后补助试行办法》,对孵化器的认定和评价结果给予奖励,并制定了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年度评价查找孵化器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引导孵化器逐步提升孵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广州在孵化器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王桂林表示。广州坐拥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数量。不仅于此,在孵化器的政策方面,广州除了为符合条件的在孵企业提供补贴,还为一定范围内的孵化器运营机构或在孵企业的投资机构提供补贴。

对于孵化器事业的鼎力支持,换来了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的良好效果。王桂林介绍,2015年国家认定的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为1919家。2018年这一数量达到了11900家,在全国稳居前三。

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并未“打折”。在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广东有14家,其中4家在广州,这些企业都由孵化器培育而出。此外,互联网巨头腾讯集团旗下的微信事业部也位列广州的孵化规划中。

当前,广州市正在积极推动孵化器往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了科技创新“六个一”全链条支撑体系:即一个细分行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基金,一个产学研联盟,一个产业研平台和一个产业园区。

绿水翠叶环绕的广州创投小镇风景旖旎。这个坐落在海珠区核心地段的科创孵化园,聚集了今日头条、易尊网络和中科院旗下的广聚生物等近百家高科技的企业,以及各种引领消费升级的都市时尚设计产业。初到此地的游客难以想象,在过往的20年里,这座焕发出现代、高端气息的12万平方米的“大花园”,一度是传统产业集聚的汽贸城、鞋类批发市场。

广州创投小镇正是科技创新“六个一”的生动实践,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缩影。众多优秀人才、团队、初创企业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州,并入驻这里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得以壮大发展。

“大湾区本身即为大型孵化器”

区域联动共同开发创新资源

“我们在广州创投小镇谈孵化器和科创企业的发展。其实我们依托了一个更大的孵化器,那就是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陈晓蕾在论坛发言时讲到,粤港澳大湾区包含了所有孵化器所需要的一些要素和条件,而且是优质的要素和条件。

在她看来,香港、澳门拥有着高校、科研和国际化方面的优势;广州拥有发达的外贸和电子信息产业,深圳则具备了完善的科创产业链条,东莞、佛山积淀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湾区城市群的各有所长,是“科技产业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经济规模庞大、产业体系完备、创新主体高度集聚等优势。这里还有包容、开放的政策环境。“大湾区内的所有资源叠加,足以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园区。”陈晓蕾说。

那么,如何将大湾区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发挥“1+1>2”的孵化效应呢?

对此,范恒山引用了一个比喻:“要走快就一个人走,要走远则要多人一起走。走得又快又远就一定需要众人之间的协同。”科技创新亦是如此。

地处中国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范恒山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支招:“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战略的优越条件,加强与国际的科技市场、科创新资源的对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同样强调,粤港澳地区的科技产业孵化,要从“全球价值链”与“新增长源”视角调整创新创业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将来肯定会有重大基础设施崛起。由此,相信会有一批研究机构和孵化器在周边布局。”穆荣平坦言,空间上的障碍如今已经不是问题。即使不在科研机构周边,珠三角的产业配套能力,也会为其提供较好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时期。
面对大湾区的丰厚资源,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针对“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广州的孵化器水平”这个问题建议,广州应当做好品牌的输出和孵化器的连锁经营。当前,广州要让知名的孵化器能够有机会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拓展空间,并进行连锁经营;让缺少资源的孵化器或者创新中心能够对接到高端资源。“要从两个方面整体促进广州的孵化器集成,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态水平。”王德保总结道。(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