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20年:见证深圳的产业锐意转型与创新发展梦想

高交会20年:见证深圳的产业锐意转型与创新发展梦想

11月14日,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20年光阴荏苒,高交会已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高交会也走到了二十年的关键节点。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11月14日讯】(记者苏梓威 李荣华 杜艳)11月14日,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20年光阴荏苒,高交会已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高交会也走到了二十年的关键节点。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国际性科技盛会,高交会已然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自1999年首次举办以来,高交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

一场展会与一座城市共同成长,昔日的“世界工厂”正成长为“创新之都”。高交会背后,是深圳产业的数次锐意转型,众多创新型企业在这片热土上萌芽、成长、壮大,源头创新技术不断诞生于此,“深圳制造”亦正在全球舞台不断刷出存在感。

从荔枝节到高交会

少年刘若鹏第一次听说了“纳米”的概念

拥有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深圳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快车道。自此,一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初露锋芒。

“只要有货源,就不愁没销路。”上世纪90年代初,潮汕人陈海升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进入电子元器件市场。他回忆说,“元器件是那时深圳的‘特产’,市场‘简单粗暴’却充满机会。”

上世纪末,深圳走到了“三来一补”增长乏力的路口,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荔枝节也在这个当口被改为了高交会。正是这一“改”,为深圳打开了一片崭新天地。在1999年举办的第一届高交会上,少年刘若鹏第一次听说了“纳米”的概念。

创新之火悄然间在南粤大地燎原。如今,陈海升创办的美隆电子已将产品销售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还在深圳机场开了一家“机器时代”零售店,汇聚120多家智能机器企业的产品。刘若鹏已经成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领的光启更是高交会的“常客”,超材料领域的专利数量占过去10年全球申请总量的86%。

从“三来一补”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到高速发展、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深圳离不开“创新”等关键词。而高交会,正扮演着助推者的角色,不仅助力深圳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集体记忆。

从一个展位到登上世界舞台

马化腾拿着改了66个版本的计划书跑遍展馆

1999年,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起点,首届高交会即有2856家企业参展。

这一年,马化腾拿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高交会展馆,推销QQ和腾讯,最终得到了IDG和盈科数码的重视,拿到了腾讯公司发展史上第一笔风险投资220万美元。

今年,早已是明星企业的腾讯迎来它的20岁生日,并正式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连接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适合未来趋势的社交、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我们曾为凑出必须的营运资金而四处奔波、夜不能寐,甚至试图卖掉我们的QQ软件,幸运的是,借助第一届高交会这个平台,我们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加快了创新步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马化腾如是说。

1999年,同样是朗科迎来转机的一年。这一年,邓国顺和成晓华发明了全球第一款闪存盘(即U盘),并把它带到高交会的一个小展台上。自此,U盘迅速取代磁盘、光盘,成为最主要的移动存储产品。

腾讯、朗科之外,还有大批深圳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高交会的一个展位到世界舞台的亮相,是深圳不断发起创新突击的缩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10年前,我们更多地专注于‘E’(Engineering工程);此后,我们逐渐转入‘T’(Technology科技),关注核心关键技术;现在,我们进入‘S’(Science科学)领域。从‘E’‘T’到‘S’,正是一座城市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中国科技第一展”助推源头创新

诺奖得主从“路过”到扎根深圳组建实验室

高交会作为技术风向标、行业风向标、创新风向标,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合作链资源的整合,而深圳也开始发力诺贝尔奖实验室组建,更深层次推动源头创新。

创新人才正在深圳汇聚。从第一届高交会仅有5个外国团组参会到第十九届高交会49个外国团组参加,累计已有15位诺奖获得者、100多位各国政府部长级以上的高级官员、400多位跨国公司的决策者等出席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而今天开幕的第二十届高交会将有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拉布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等参与。

近年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作为深圳“十大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目前已有超过10家诺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的深圳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实验室,用11年时间,让一批高端医学影像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在深圳揭牌,其瞄准的是世界级、颠覆性的新一代照明技术及其背后的万亿级规模产业;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正式进驻南方科技大学,并设置新医药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中心……

新华社报道称,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深圳推行各种力度极大的引才政策,尤其是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不遗余力。深圳市提出,到2020年引进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科学家来深组建实验室,深圳市将给予每个实验室最高1亿元的建设资助。而几乎所有来深建立科研机构的诺奖得主都看中了深圳的科技、产业和创新“基因”,瞄准深圳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从一流科学家相继到访并在深组建实验室,到苹果、ARM、高通、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腾讯、华为、大疆、柔宇、光启等本土知名公司拓展国际化布局……深圳正以全球化的视野,加速推动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流动,并以更优化的方式聚集和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完)

题图:11月13日,深圳会展中心,高交会布展工作有序进行。朱洪波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