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波士顿!你好,科学岛!——8名哈佛博士后归国创业的故事

别了,波士顿!你好,科学岛!——8名哈佛博士后归国创业的故事

午夜的波士顿静悄悄,王俊峰的妻子被一个越洋电话搅得睡意全无。电话那头,王俊峰正激动地向妻子描述着一个岛,他想把家搬到岛上。

 

【中美创新时报合肥8月24日电】(记者白国龙  杨玉华  张萌)午夜的波士顿静悄悄,王俊峰的妻子被一个越洋电话搅得睡意全无。

电话那头,王俊峰正激动地向妻子描述着一个岛,他想把家搬到岛上。

“我们已经有工作、有绿卡,两个孩子都出生在美国,中文几乎不认识,真的要回国吗?”妻子在犹豫,她连那个岛在哪儿都不知道。

那是一座静卧在安徽合肥西北方、三面环水库的半岛,也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岛上的10多个研究所镶嵌在一片葱郁中,有上千名国内顶尖的科技人才,因此得名“科学岛”。那会儿,王俊峰踏上科学岛才不过几个小时。

一个多月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俊峰以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身份带着家人回国,开始“岛民”生活。

随后几年中,又有7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先后投奔科学岛。其中刘青松和刘静、王文超和张欣还是两对科研伉俪,一同回来的还有张钠、林文楚、任涛。

这8位哈佛博士后大多在哈佛就相识,都不是安徽人,却在科学岛上安了家。比起国外,科学岛是更适合他们搞科研的好地方。

波士顿客人:好山好水好寂寞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大学生“出国潮”的高峰期。2001年,王文超和张欣从北大医学部本科毕业后,也随着这一波“出国潮”双双飞往美国读博深造。2008年,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夫妻俩来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

有留学生这样描述波士顿:这里汇集了众多最顶尖大学,也汇集了来自全世界最顶尖的莘莘学子。对王文超和张欣来说,随着两个孩子在美国相继出生,他们基本上就没打算回国了。

“在实验室做科研,回到家带孩子。”张欣回忆,他们和当地许多华人留学生一样,到了周末,会带孩子去上芭蕾课、中文课,会去波士顿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舒适的日子流淌得像查尔斯河水一样,平静而优雅。但这些来自中国的哈佛博士后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好山好水好寂寞”。

据统计,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中国人有2000多人,在很多人眼里,属于他们的共同标签只有一个:精英。

10多年海外求学,他们太渴望能一展手脚。

林文楚是2007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的,他主要研究转基因动物模型。“在国外工作也不错,但我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去搞科研。”

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后,就业环境急转直下。王文超说,随便找个公司上班不成问题,但事业发展肯定不会有前景。

那时候,这些留洋10多年的科研精英还体会不到,太平洋对岸的中国相比他们当初离开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己的祖国正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向散落在全世界的游子发出改变命运的召唤。

王俊峰,是8个人中最先察觉并付诸行动的人。

中国机遇:“你先回去探探路”

王俊峰是山西人,1995年从北大毕业后到美国深造,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理学系做博士后工作。从2009年开始王俊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奔走,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大显身手的科研平台。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俊峰得知了这样的消息:2008年,中国要在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这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建成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国家。

这也许是个机会!王俊峰读博时正是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他太清楚强磁场对现代科学研究有多么重要。

强磁场能促进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产生重要科研成果,至今,已有19项诺贝尔奖与强磁场有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建设强磁场实验装置并开展研究。

当时,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项目负责人是匡光力(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向国家争取建这个项目时,他和同事坚信,中国的强磁场实验装置虽然起步晚,但有可能在硬件水平上建成世界一流,并以此助中国人挑战前沿科研领域。

但是,匡光力自己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急需引进一个既懂强磁场,又懂生命科学的优秀科学家来领导这一方向的研究。

2009年6月,求贤若渴的匡光力与寻找用武之地的王俊峰终于在科学岛相逢。

在岛上,匡光力向王俊峰谈论科研、理想、描绘蓝图……王俊峰后来回忆说,那是充满激情的一天,这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你敢想,就有无限可能。

当天下午,顾不上波士顿还是午夜,王俊峰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妻子最终同意了,她太知道王俊峰想要什么——“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王俊峰记得,离开波士顿前的那次聚餐,不少朋友半开玩笑:“你先回去探探路,如果行我们也去看看。”

攻心战:回自己地盘更能“搞事情”

王俊峰踏上科学岛,就一头扎进实验室。

当时强磁场科学中心还处于第一个5年建设阶段,除了做科研,王俊峰还要根据自己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的经验,为岛上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设提意见方案,此外他还有一项任务——提出一个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面向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引进人才。

中国对人才的渴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穿越太平洋。

一批批中国地方官员来到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宣讲吸引人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意识到,大洋彼岸的祖国正是科研创业的大好时机。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的刘青松觉得自己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到了,决定回国实地考察一番。

2010年,刘青松带着哈佛医学院一支10人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团到中国从北往南考察了一圈,北京、上海的科研单位都给他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回国条件。

但科学岛上的老朋友王俊峰极力劝阻刘青松不要签任何协议,此时科学岛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刚刚组建了生命科学部,正需要像刘青松这样的人才加盟。

“他来岛上看我,其实也是想看我在这干得怎么样。”王俊峰发现,听了自己的介绍,刘青松还是比较谨慎。

随后,匡光力开始跟刘青松谈“潜力”,中国的强磁场实验室的确比欧美起步晚,但他们在生命科学,特别是在药学方面做得比较少,这是我们的机遇。科学岛上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这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也未必有的,而这对刘青松做药物研究非常重要。

一番畅谈,刘青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科学岛的强磁场科学中心需要自己,刘青松决定留下创业!

接着,王俊峰和刘青松做出一项重要的谋划——他们要一起拉起一支涵盖生命科学多个方向的转化型科研团队。

在这个团队的设计中,王俊峰负责细胞膜蛋白研究、刘青松负责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刘青松的妻子刘静主攻药物化学,核酸研究可以找张钠,其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模式动物以及产业化等方向的潜在人选也都可以从哈佛医学院拉回来!

说干就干,刘青松热血沸腾!这个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向波士顿的留学同胞发出动员:

梁园虽好,但回自己地盘更能“搞事情”。科学岛上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将建起世界上最先进的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个新单位、新团队,就像一张白纸,科研人员会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和话语权。妻子刘静在这关键时刻投出关键的一张赞成票,而任涛也很快响应。

就这样,在刘青松的动员下,刘静、张欣、王文超、张钠、林文楚、任涛相继回国。科学岛上的8位哈佛博士后至此全部到位。

“很多人科研成果比在哈佛还大”

刚来岛上,科研大楼还没完全建好,为了不耽误科研工作,哈佛博士后们的实验室被安排在了树林里的一栋“小红楼”里。“小红楼”外墙已斑驳,窗户栏杆上锈迹分外显眼。

然而哈佛博士后们的奋斗热情并没有因此衰减,他们把诺贝尔奖得主的照片贴在墙上,在实验室墙上用毛笔写下了座右铭:尊重科学,追求效率,关爱生命,敬畏制度。

毕允晨是王俊峰在岛上带的第一位博士生。他回忆,每次发表论文前评审意见一回来,平日里温和儒雅的王老师会变得非常紧迫,“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催着抓紧做实验、抓紧改、抓紧发表。

刘青松也一样。人们总看他一晚一晚地熬夜,一包一包地抽烟。

刘青松与妻子刘静,以及王文超、任涛等组建了肿瘤药物研究团队,花了近5年时间,在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起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并依托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平台建立起了完备的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研究体系。

随着实验室搬进了新建成的实验大楼,500兆赫、600兆赫、850兆赫(这是当时全国最高场强的核磁设备)核磁设备陆续进场,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硬件设施迅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有这么好的仪器,没有道理做不出东西来。”张钠说。

“短短几年,这个团队已经做出非常漂亮的工作。每年几十篇好文章,在国际领域初步显出影响力,很多人的科研成果比在哈佛还大,发展更快。”匡光力说。

8个博士后中,王文超的电脑桌面格外引人注意:那是一张表格的缩略图,其中展示的是癌症基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中外数量对比。尽管他们团队已经做到了全球数量最多,但眼睛时刻紧盯着全球的竞争对手。

越出国越爱国,真正的自信应有免疫力

这些年,不断有人问:科学岛究竟为什么能吸引这些哈佛博士后?

在王俊峰看来,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真诚奋进的团队,好的前景与好的平台。大部分科研人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他们考虑的无非就是可以好好做科研,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后顾之忧无非是家的安顿,这些都解决了,十有八九都愿意回国。

“刚出国时觉得国外的条件确实好,如果把国外实验室比作高级轿车劳斯莱斯的配置,那国内实验室当时还是一般电动车的水平。”张钠给记者打起了比方,“现在如果说国外是奔驰,国内就是法拉利,都是一流好车。”

“10多年来,中国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研发硬件水平上已经与国外没有太大差距。”任涛和刘静谈到,近来美国削减了公共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申请经费越来越难,而中国仍在上升期。他们说,越和国外比较越自信,对中国科研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些留学人才考虑回国时,怕单位领导不守信用;怕在授权范围内的自主权不被尊重;怕单位科研条件跟不上,孤掌难鸣……”匡光力说,把这些后顾之忧都解决好,自然能让人才安心归来。

刘青松说,现在在做中国人的药物敏感性与基因组关联性图谱,通过与创新靶向药物研发相结合,有可能把癌症变成通过吃药控制病情的慢性病,有望解决中国人医疗中的实际问题,而这是在国外无法做到的。

如今,8位归国的哈佛博士后有了新目标;他们希望利用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希望研发出抗肿瘤新药和临床精准用药的新方法,希望培养出更多好学生。

今天,千千万万的留学生正与科学岛8位哈佛博士后有着同样的选择。

在剑桥、在得克萨斯、在马格德堡、在普林斯顿……他们,正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穿越万水千山归来,与国内的科研人才紧密交融,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出不可遏制的磅礴力量。(据新华社)

题图:王文超、刘青松、刘静、任涛(从左至右)在实验室里讨论研究进展(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