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老牌国企在供给侧改革中重焕青春

(经济观察)中国老牌国企在供给侧改革中重焕青春

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是一家有近90年历史的炼化企业,被誉为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这家企业在2011年遭遇市场变化后,4年累计亏损187亿元。2015年以来,企业打了翻身仗,成为中石油系统排名前列的盈利大户,仅今年前7个月盈利就达6.5亿元。

 

【中美创新时报沈阳8月22日电】(记者徐扬、强勇、汪伟、段续)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是一家有近90年历史的炼化企业,被誉为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这家企业在2011年遭遇市场变化后,4年累计亏损187亿元。2015年以来,企业打了翻身仗,成为中石油系统排名前列的盈利大户,仅今年前7个月盈利就达6.5亿元。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抚顺石化总经理李天书说,从“需求”到“供给”,只是一词之变,但观念转了,路就亮了,企业效益随之而来。

李天书拿起一个矿泉水瓶盖。“瓶盖虽小,但生产瓶盖的原料仅中国华东地区一年需求就有25万吨。”他说,因为瓶盖对气味、旋拧度要求近乎严苛,中国鲜有企业能生产,大部分还需要进口。

经过研发攻关和反复试验,2016年6月,抚顺石化烯烃厂第一次量产的2000吨瓶盖料面世,产品打入了康师傅、农夫山泉等品牌市场。

“这方面产能占烯烃厂总产能的比重现在还不算高,未来目标是月产万吨,预计一年能增效6000多万元。”李天书说。

小小水瓶盖上的精耕细作,正是抚顺石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

在中国东北,有一批像抚顺石化一样被誉为“大国重器”的国有企业,它们在不同领域肩负着国家经济支柱的重任。如今,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这些老牌企业再度焕发青春。

2015年11月,中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强调,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一系列政策随之出台,“供给”,也为这些老企业发展路径和方向重新定位。

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遥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国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把粗放、无序甚至失灵的供给转变为有序、有效的供给等方面,理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几年来,把深化改革的发力点、着眼点从需求端转向供给侧在不少企业已经形成共识,并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中国轴承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的哈尔滨轴承集团,正瞄准进口替代,集中力量向汽车、精密机床、轨道交通等六大核心领域发起冲锋。

“以前企业什么都干,但当全能冠军难,现在集中做强几个主业,争单项冠军。”哈尔滨轴承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马平慧说。目前,哈轴生产的精密机床轴承占中国精密轴承市场1/3份额。

吉林化纤集团是一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老企业,如今拥有中国1/3以上的腈纶产能。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毛皮生产国,主要原料扁平纤维却长时间依赖进口。近年来,吉林化纤转向供给端发力,生产出国产扁平纤维,每吨比进口低四五千元,已拿到10%的市场份额。

供给向中高端迈进是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位于黑龙江省哈南工业新城的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工厂内,核电站轴封主泵、特种电机、舰船动力装置等产品从这里源源产出。自主研制的300兆瓦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泵组,填补了核电主泵国产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哈电动装公司董事长仲维滨说,一直以来,公司的科技投入占主营收入5%以上,持续的创新研发使传统产品不断升级,核电、燃驱与电驱等新业务快速拓展。

老企业焕发新活力,还需要破冰旧的体制机制,做好制度供给和改革保障。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是中国装备制造工业的“航母”,一度拥有在职员工近1.1万名,管理人员占比高达14.6%。管理层级多,人浮于事;面对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少,主动性、适应性较差——这是董事长刘明忠给出的“诊断”之一。

为建立与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模式,中国一重首先构建了扁平化管理,公司管理部门压缩了1/3,压缩总人数达2355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逐渐形成。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纵深,触及的各方面问题也逐渐暴露。整体看,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待完善、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未完全解决……在深水区前行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

这些老牌国企的负责人们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正在浇灌着这些老树生出新枝。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助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