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土家人的脱贫“山字经”

贵州沿河土家人的脱贫“山字经”

放眼连绵群山,一陇陇茶树错落有致;蓝天白云下的牧场上,白山羊在悠闲地吃草;皮薄肉厚的“李子之王”空心李,盛满一筐又一筐……

 

【中美创新时报贵阳8月14日电】(记者汪军 施钱贵)放眼连绵群山,一陇陇茶树错落有致;蓝天白云下的牧场上,白山羊在悠闲地吃草;皮薄肉厚的“李子之王”空心李,盛满一筐又一筐……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地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地处黔渝交界处的沿河,是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爱护山、依靠山,昔日贫穷的日子逐渐被新生活替代。

“我们新景镇的茶叶卖到了欧盟,每年出口六七万斤。”沿河新景镇副镇长田峋峰,对当地茶叶产业感到很自豪。

记者路过新景镇中元村一处茶园,看见62岁的杨兴荣正精心打理茶树。他维护的茶园共有18亩,一年光茶叶收入就有数万元。他说,茶叶的销路不错,摘下来即可出售,主要的问题是采茶时人手不够。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今年他就请了5个人帮忙采茶。

新景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当地姚溪村一带出产好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后来,姚溪茶成为贡茶,“姚溪贡茶”的美名流传至今。

为把好茶叶质量关,当地政府采取“政府服务+公司经营+农户生产”的模式。茶园统一施肥标准,防止超标。从农业部门下来的挂职干部、副镇长刘学说,大家互相监督,坚决拒收私自施肥者的茶叶。

白山羊装点着碧绿的牧场,犹如蔚蓝的海面泛起朵朵浪花。这是土家族妇女田秀珍用了10年时间经营起来的事业。

在沿河中寨镇,当地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爱山、护山、靠山、吃山,成为了人们增收致富的“山字经”。

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介绍,全镇50只羊以上的养殖户有50户左右,100只以上有20多户。田秀珍是中寨镇有名的养殖大户,她的养殖场现有羊423只。她流转了200多户村民的上千亩低产山地来种植牧草,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发展养殖。

“一家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田秀珍看来,一人富起来不算富,大家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好日子。通过传授技术等方式,她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请来帮着放羊、管理养殖场及修建围栏的人,都是当地贫困户。

残疾人杨胜强搞养殖,从最初的30只羊到现在的236只羊、85头牛,都是在田秀珍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杨胜强不但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解决了另外13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田秀珍又与人合作,在湖南长沙成立了活牛(羊)宰杀农庄,推出了自己高山牧场养殖的“跑山羊”“跑山牛”品牌。

“高山牧场养殖,肉类品质好,销路没问题,我还收购当地群众的牛羊,以便帮他们卖个好价钱。”她说。

茶叶和白山羊让土家人感到自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心李也是他们的骄傲。

在沿河,“明星水果”空心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之前由于规模、技术等原因,其经济效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当地政府看准了空心李发展前景,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将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

肖永先是金龙村的空心李种植户,他从2006年开始大量种植空心李。他说:“采摘下来的李子会有人上门来收购,收购价是15元一斤。”

肖永先介绍,他的李园每亩有李树43至47株、平均每株可采李子30斤左右,每亩收益在2万元左右,比过去种植粮食要合算得多。

当地扶贫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5元一斤来计算,一棵大李树的李子一年能卖一两千元。除了商贩上门收货外,当地还通过电商平台让“山货出山”,产品销往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收入高的一年可达几十万元。

随着乡村旅游在贵州快速发展,沿河土家人充分利用空心李的花期、采摘期,打造赏花、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