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单车迎“顶层设计” 分享经济拒绝“野蛮生长”

中国共享单车迎“顶层设计” 分享经济拒绝“野蛮生长”

30多家运营企业,1000万辆车,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逾10亿人次,中国共享单车2016年起在全国各大城市呈“几何式”发展。橙、黄、蓝、绿、粉……各色共享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却也因乱停乱放、押金监管、用车安全等问题遭遇“成长的烦恼”。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天津5月24日电】(记者 付光宇 杜斌)30多家运营企业,1000万辆车,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逾10亿人次,中国共享单车2016年起在全国各大城市呈“几何式”发展。橙、黄、蓝、绿、粉……各色共享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却也因乱停乱放、押金监管、用车安全等问题遭遇“成长的烦恼”。

中国交通运输部22日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让这种“互联网+交通”的新兴业态迎来了“顶层设计”。

记者梳理发现,《指导意见》对共享单车线上线下的服务和管理都“立了规矩”:在注册上要实行实名制;禁止向未满12岁的儿童提供服务;推广运用电子围栏等技术,有效规范用户停车行为;鼓励企业组成信用信息共享联盟,对用户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各方责任,将推动共享单车监管“升级”。实名制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处理不规范使用共享单车的行为,还能通过信用手段倒逼企业服务提升。

摩拜单车发布的《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出现前,小汽车出行占总出行量的29.8%,自行车只占5.5%;共享单车出现后,小汽车占比下降至26.6%,自行车骑行的占比则翻了一倍至11.6%。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说,共享单车的发展带动了自行车出行回归城市,政府鼓励这种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考虑到各城市自行车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在《指导意见》中,引导各城市政府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完善自行车交通网络。

针对备受诟病的乱停乱放问题,同时考虑共享单车“随借随还”的特点,《指导意见》避免设置过多的限制,采取“负面清单+正面清单”的模式,要求城市通过负面清单规定禁停区域,在交通枢纽、公交场站、旅游景区周边等场所划定自行车停车点位,在停车方面寻求各方的最大平衡点。

在社会关注的资金管理问题上,蔡团结表示,目前共享单车已有1亿人次的用户,运营企业收取的押金基本在99-299元,如果有5000万人次的用户交纳了押金,按每人次100元计算,就有50亿元的押金。一旦出现企业挪用用户押金或者是企业倒闭等情况,就会带来资金安全风险。

此次《指导意见》指出,押金要“守住安全底线”,鼓励企业通过免押金的方式来提供租赁服务。严格区分用户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实施专款专用,并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用户押金退还制度。

此外,《指导意见》纳入信用体系建设,不仅规范企业发展,也约束个人行为。“在政府有关部门与共享单车企业达成信用共享及联合惩戒机制后,如果个人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出现不规范使用或据为己有等违规行为,其记录都将可能共享给其他企业或者信用系统。”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承蔚说。

业内专家指出,这次中国首次在顶层设计对共享单车的运营及使用予以规范,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出行共享模式走上更加规范的发展之路,也对中国各行业日益活跃的分享经济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目前,在中国各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分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有报告显示,6亿中国人参与到了分享经济的大潮中,但快速成长的互联网新经济,也面临一哄而上、跑马圈地、信息盗用等“野蛮生长”乱象。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2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引导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丽梅认为,中国分享经济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期待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市民的文明之手,共同为分享经济的未来掌舵护航”。(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