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成为新的全球化领导者?

中国能否成为新的全球化领导者?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填补世界领导力真空上,中国有着雄心和优势,但中国在自身开放上还需更有作为。

 

【中美创新时报讯】美国新任政府给解决多边问题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关于中国作为全新的全球领导者的热烈讨论。在推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重要机构议程的过程中,如果真的面临领导力真空的局面,我们该何去何从?谁可以成为推动发展、气候保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中最有效的伙伴?谁可以帮助联合国具有足够的实力及充足的资金,在维和事业中发挥有力作用?谁又可以通过促进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非洲等关键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来有效地促成稳定局面?中国是否已经做好了开始行动的准备?

在一些关键领域中,中国似乎有着填补空白的绝佳优势。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的演讲恰逢其时而又充满雄心壮志,可谓切中了各个要害。他对联合国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与开放贸易、多边体系在发展和人道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表达了明确的支持,也自然广受赞誉。从伊朗核协议,到打击索马里恐怖主义,再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巴黎协定》都说明:中国为推动全球福祉做出贡献的意愿正与日俱增。中国鸡年新春佳节之际,在德国默克尔总理向中国人民恭贺新禧、送上祝福的通话中,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以上承诺。

德国同时也感谢中国为维护团结而强大的欧盟所提供的支持。然而,如果在与中东欧国家(“1+16”)或与南欧国家(“地中海俱乐部”)的合作之外,北京方面更重视与布鲁塞尔方面(欧盟)的接洽,那将更有利于增强欧盟的凝聚力。

回顾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从坦桑尼亚的公路、非盟的大楼、埃塞俄比亚的有轨电车、通往吉布提的列车,到巴基斯坦和希腊的港口便可见一斑,成就令人瞩目。诚然,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治理、地方参与和能力建设。但是难以否认,及时落地且经济上可行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必不可少。这些项目在显著推动发展的同时,很多情况下还会有助于政治稳定。这对于德国从根源入手成功应对移民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去年,进入德国的难民数量大幅减少。但是只有阿富汗、中东及非洲等地区的人们有了和平与就业的希望,才能避免2015年涌入欧洲的大规模难民潮卷土重来。从自身的历史来看,德国人明白,筑墙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围墙只会营造自命不凡而又虚假的安全感,带来弃墙外种种责任于不顾的风险。

因而,中国发起创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局良好,可谓应运而生。亚投行成员加入速度之快,很可能打破了世界记录。德国作为第一批成员国加入亚投行,至今仍是该行区域外最大股东,且在其治理与运营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然而,领导力不仅仅需要经济金融交易,还需要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础之上。虽然中国对开放贸易、尤其是对世界贸易组织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在众多欧洲企业和观察人士的眼中,中国在自身市场开放方面进展不足,甚至有所倒退。只有当中国将言论切实付诸于行动,承担起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且志向高远的一国之责任,才能扭转当前全球贸易投资走向闭关锁国的趋势。

每当论及管控外国投资、迫使海外技术转让和保护本土中小企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各式各样的监管和行政措施之时,中国都明确以其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作辩护。中国近来甚至进一步限制了电动汽车、列车、地铁系统以及进口食品领域的外来竞争。从积极的一方面看,中国也发布了多项文件,似乎承诺了要推动开放进程。但文件中面向外国投资的开放态度,到实践中却会有截然相反的体现,电动汽车电池这一关键产业就是典型案例。近期对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限制有所放宽,不再要求它们与本土企业联合建立合资企业。但与此同时,对电池制造商的许可要求愈发严格,导致了韩国和其他一些外资企业被挤出中国市场。

此外,全球化不仅仅涉及贸易和经济发展,也涉及世界秩序。在这一秩序内各国不论大小均可以平等合作,均受到共同商定的规则约束。为了获得和保持小国的信任与安全,大国必须接受通行的约束性规则,并且必须接受诸如世界贸易组织等独立机构对这些规则的解释。“一带一路”是中国就发展与稳定提出最具启发性的倡议之一。德国对其整体方向表示欢迎。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增进互联互通,将非常有助于抗衡去全球化趋势。然而,它应该是真正包容的倡议,即让所有伙伴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和承担责任。所有参与者都应该在该倡议的形成过程中拥有实质性的发言权。

中国如能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导者,将有望阻止中欧双方的周边诸国在单边主义、贸易战和政治不稳定上越走越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是否有政治意愿在国内抵制保护主义,并审慎地发挥其包括经济力量在内的巨大影响力, 尤其是面向该地区较小的国家。

如果德中两国能够以汉堡的G20峰会以及五月将于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论坛等其他国际平台为契机,就增加投资、开放市场和约束所有主体的规则等未来繁荣的三大支柱建立共识,那么我们将在愈合一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秩序方面,迈出巨大的一步。(德国驻华大使 柯慕贤 为FT中文网撰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