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国女性》隆重在夏洛特公演 重现第一个中国女性踏上美国的历史
【中美创新时报2023年8月3日波士顿讯】(记者温友平、特约记者绍山)以1834年第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女性梅阿芳为原型,著名韩裔美国话剧作家劳埃德·苏(Lloyd Suh)的新作《中国女士》(The Chinese Lady),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12日,由Three Bone Theatre剧团搬上舞台,在美国北卡州夏洛特市Arts Factory(1545 W Trade St, Charlotte, NC 28216)公演。剧团特别邀请华人爱乐合唱团团长余红女士做文化顾问(Cultural Consultant)、邀请华人敦煌艺术团加盟成为合作伙伴(Community Partner)。美中经济文化协会会长李勐先生、华美协会董事长刘建国先生相约一起观看了7月29日的第二场演出。
梅阿芳历史故事回放:1834年10月17日,为了向美国人推销中国商品,商人卡内斯兄弟从中国广州诱骗年仅14岁的中国女子梅阿芳登上开往美国的邮轮华盛顿号,于是在历史资料中梅阿芳(登记名字Auphinoy)成为第一位抵达美国的中国女性。抵达纽约后,卡尼兄弟通过《纽约太阳报》等媒体进行宣传,将梅阿芳称做是一位清朝“镶黄旗”王爷的女儿,名为“朱莉娅•福姬-清昌公主”。这个名字对于美国人显然过于累赘且复杂,在媒体的要求下,卡尼兄弟最后将她的中式名字“定”为了 Afong Moy“阿芳•梅”,即梅阿芳。卡尼兄弟对梅阿芳进行了专业包装,让她成为一件名为“中国女士”(Chinese Lady)的“展品”,并在《纽约每日广告》报纸上刊登了展出广告。从1834年11月10日开始,每天早上十点至下午两点,梅阿芳进行日间展览,票价25美分。下午五点至晚上九点则为晚间展览,票价翻倍,是50美分。梅阿芳的个人展览室,位于曼哈顿下城的“公园道”八号(8 Park Pl)。展览室里布置着各种中式家具,中国丝绸,纸灯笼,画像,镜子及陶瓷花瓶等。梅阿芳则身着清朝妇女服装,用筷子表演吃米,同时还有泡茶,唱歌,用中文数数等。梅阿芳也不时回答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她不懂英文,都是通过一位名为阿通(Atung)的中文翻译。阿通也是中国人,他是与梅阿芳一起从广州随船来到纽约的。后来,展览票价飙升到一美元(等于当时的人均日工资)。
在纽约之后,梅阿芳的展览走遍了全美国。从波士顿到纽黑文,然后费城、巴尔的摩一路南下,里士满、查尔斯顿及新奥尔良等城市,然后从南方又去到了古巴。最后她沿密西西比河上溯至俄亥俄河一带,并去到匹兹堡。所到之处,都引起极大的反响。梅阿芳是早期第一位引发全美关注的中国人。她向这个陌生的新生西方国家,展示了来自东方的不同文化。让美国人真正地亲眼见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巨大差异。在首都华盛顿展出期间,梅阿芳还受国会议员们甚至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接见。
梅阿芳原本在美国逗留两年之后(1837年)返回中国,但她最后没有成行。全美巡回展出后,梅阿芳一度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直到1848年4月,梅阿芳再度出现。她跟随了一位新的经纪人费尼尔司•巴纳姆(美国著名“玲玲马戏团”的创办人之一)。在纽约﹑波士顿及费城进行一系列演出后,1849年11月,梅阿芳又去到了首都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现场演出。梅阿芳最后的一次演出纪录,是1850年4月在纽约城酒店。1850年代,随着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以及更多中国人的到来。美国大众对“中国女士”的好奇度也逐渐降温。梅阿芳后来去了哪里,没有了下文。
剧作以暮年的梅阿芳反思自己为高潮,她讲述了一生经历过的历史沧桑,从1840鸦片战争、全美大陆铁路修建,直到1871洛杉矶唐人街惨案、1882排华法案、1885石溪和1887蛇河惨案等。剧作借着“观看”这个主题,提醒观众,在同一个社会里,让我们互相都看到对方。
话剧的最后一段引人深思,聚光灯下,苍老的梅阿芳推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观众,边走边说:“现在是2023年,我已经203岁了。我已经等了这么久,等待一个机会,希望我配得上这个机会。非常感谢你们关注我。这已经不是我的声音,这不是我的衣服,这也不是我的肉体,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然而,我希望我能把相关的信息传递给你们。遗忘是人的本性,所以,我和大家分享,是希望你们看到我现在的样子,并塑造我的未来。我和大家分享,是希望从我身上你们能看到一些自己的东西;我和大家分享,是因为我不想让你们忘记我。生命在轮回,我在开始的地方停了下来。我开始的地方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充满真诚希望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审视自我,看到从未看到过的东西,认识到世界是如此美好,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如果我们真正审视彼此,就会看到差异性和多样性,就会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能从历时的角度去看问题并真正理解是一件幸事。能跨越历史的长河并获得理解是多么美好啊!就让我们审视彼此吧!我正在注视着你们。你们也在注视我吗?”
演出结束,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经久不息,两位男女主演卸妆后来到大厅目送观众离开,观众纷纷在留言版上写下自己的感言。
部分观众感言:
“非常感动!制作出色!”
“令人反思,令人开心,令人感恩。”
“精彩!窥探鲜为人知的历史!”
“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记住所有的文化和信仰。”
“在看待自己以外的文化方面,我们都有所成长,也都没有成长。”
“深深的感动和觉醒!完全是令人大开眼界的体验。令人伤感却充满希望。”
“非常感恩能看到这样一个令人感动,发自内心的表演。我很欣赏通过这部话剧建立的联系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感恩看到了这样的经历,对我不知道的事情深感尴尬。”
华美协会董事长刘建国先生观后感言说,梅阿芳作为在美国生活的第一个中国女性,她的境况恐怕无人能解。一个与中国家人和华裔社群丧失联系的14岁女孩,要怎样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在时间流逝中保留自己的中国性呢。编剧Lloyd Suh,通过此剧讲述梅阿芳如何将她深植于中国的根中注入了美国的元素:她是如何漂移到美国的土地上,又是如何受累于美国境内的种种不平等。梅阿芳不同寻常的美国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历史的遗产。她的故事,哪怕是对于当代的亚裔美国生活来说,也是意义深远。当年梅阿芳来到远离家乡的美洲,巨大的文化反差给当时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和震撼。试想当今世界中美人民之间不也是一样吗?美国主流社会对普通中国民众认识堪称匮乏,误解重重,我们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包容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美中经济文化协会会长李勐先生观后感言,1834年,正是中国清朝道光14年,中美之间交流甚少、了解甚少,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做为一个弱女子梅阿芳,年方14岁,身高1.47米,历尽千辛只身来到美国,被安置在展厅展览中国元素,家具、丝绸、陶瓷、筷子、泡茶、唱歌、中国画。梅阿芳的到来掀起了一阵中国热,得到美国国会议员们甚至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接见。资本家利用梅阿芳赚得盆满锅满,其实梅阿芳的命运是悲惨的,失去了人身自由,还被资本家毁约不让回中国。当听到梅阿芳说想广州乡下的亲人,爸爸妈妈的模样模糊记不清了,广东话都不会说了,真的震撼到我的内心,梅阿芳14岁离开家,到死都回不了故乡,见不到父母亲人,我感受得到梅阿芳撕心裂肺的痛苦。演出很成功,剧组很用心,男女主演都有中国血统,梅阿芳的扮演者艾米·和田(Amy Wada)妈妈来自台湾、爸爸是日本人,翻译阿通的扮演者斯蒂芬·韦斯特·罗杰(Stephen West-Rogers)妈妈来自台湾、爸爸是美国人。舞台有中式小凳子、小桌子、小鸟笼、瓷器、算盘,布景有中国画。背景音乐是中国歌曲《吻别》、《一剪梅》。《中国女士》这部话剧非常棒,值得去看看。呼吁夏洛特市华人朋友们百忙之中抽空去看看,重温一下第一个来美国的中国女性的历史。
进入订票网站:
https://shoutout.wix.com/so/7bObfuHh2?languageTag=en&cid=5cf35c7b-fa8f-48a7-b005-df464f532550
题图:梅阿芳的扮演者艾米·和田(中间坐着)、翻译阿通扮演者斯蒂芬·韦斯特·罗杰(右2)、剧组制作经理凯莉·理查兹(Callie Richard’s ,Production Manager)(右1)、华美协会董事长刘建国(左2)、美中经济文化协会会长李勐(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