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2023年6月26日波士顿特别报道】(记者温友平,特约记者艾俪特)近期,密歇根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及能源研究所易亚沙教授(以下简称易教授)计划回国主持并参与相关学术会议,与国内大学进行学术与项目交流。这将是新冠疫情以来,易教授首次回国。据了解,易教授在疫情之前每年都会回国,与国内各个大学进行学术合作交流活动,在促进中美科学技术交流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易亚沙教授,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材料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同时担任MIT微系统技术-微光学技术中心研究联盟成员,密歇根东南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IEEE)副主席,被聘为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小组成员,以及顶级期刊评审专家。曾经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3M公司研发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相关政府、行业资助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0余篇,拥有11项美国专利以及1项国际专利。易教授的科研学术成就卓尔出群,享誉中美,是优秀的华裔学者典范。
对此,美国新锐华文媒体《中美创新时报》在“寻访美国访学故事,促进中美人文交流”主题报道中,通过“EliteJ1访学专栏”对易教授进行了专访。他分享了自己在中国和美国学习和成长的故事,根据自己在美国工作发展近三十年的切身经历,对于中美科技学术交流、未来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并为华人学生、学者在美发展给予了恳切意见。
南大北大打下坚实基础,麻省理工塑造研究风格
从南京大学强化班的尖子生,到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再到麻省理工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经历,谈起自己的学习发展历程,易教授感慨良多。
1989年,易教授在南京大学读本科,在两千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是第一届强化班的尖子生。据了解,南京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之一,与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相结合。在南大,易教授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内容基本覆盖所有的理科基础知识,老师用英文上课,用国外教材。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先进的教育体系。后来,南大推荐易教授去中国科学院和北大读研。易教授有幸成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苏肇冰教授的研究生,主攻半导体相关研究。
1996年,易教授有机会到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进行实习,这使他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易教授坦言:“在二三十年前,中国的大学、科研条件、环境和机会在和国际前沿研究接触的程度来讲,都不如美国。但现在,据我所知,国内前沿学校的科研条件,一点都不必美国差。但就我当时的环境来说,要接触一流的环境,做一流的研究,还是要到国际上,到美国的顶尖高校。”
完成硕士学习后,易教授申请了MIT的博士,开启了进一步的国际化学术发展。易教授在中国的顶级大学和美国顶级大学分别进行了硕士和博士学习,提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历程,易教授说:“在MIT我也作为助教帮助导师教学、批改作业等,与MIT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有接触。根据我在北大、南大的经验,我认为我们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绝不比MIT的学生差。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更注重学生的扎实基础,考试严格。而MIT,我刚去的时候还诧异,认为他们的条件挺差的,仪器也旧、实验室条件也很一般。但在那里学习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最大的不同在于你的导师做的是世界一流的研究、你会有机会去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跟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接触。你会慢慢产生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东西”。可以说易教授是一位中西合璧的顶尖学者,南大和北大为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MIT塑造了他后来的研究风格、研究态度和兴趣。
业界与学术充分相结合,成就美国大学终身教授
在MIT博士毕业后,易教授又做了一年的博士后。后到美国3M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从事与工业界产品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使他对美国产业界、公司研发、专利申请、优质产品制作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收获了更广泛的学术与业界结合的实践机会。但易教授更喜欢静下心来搞学术、做研究。忠于自己的初心,他又返回美国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但业界的这段工作经验,对于易教授后来的学术研究发展也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易教授说,他目前的学术研究,有很多与企业合作的应用型项目,针对性非常强。他的工作经历使他不埋首故纸堆,而是知道如何把研究转化成社会需要的产品,通过发表专利、跟企业打交道、甚至成立公司,使学术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科研走向应用,创造更大价值。
易教授曾经在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做了四年助理教授,后来,因为密歇根大学有非常好的半导体芯片实验室,可以充分开展研究项目,易教授在2013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任职副教授,5年后升为正教授及终身教授,成为年轻有为的华裔学者。
据了解,在美国所有行业中,只有大学教授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才有“永聘”一说,可见美国教授晋升制度之严格。易教授介绍,从助理教授到拿到终身资格的副教授,一般需要六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申请晋升终身教授时,递上的材料一般有几英寸厚,要把几年的研究、教学、文章、专利、社区服务工作等相关材料收集,同时要找到五到六位学校之外的同行业顶级专家提供独立的学术鉴定,之后从系、到学院、学校层层评估,最后全部通过审核,才能拿到终身教授职位–学术自由的象征和体现。
中美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科技发展
易教授的研究领域目前为半导体、集成芯片、以及基于硅光在芯片上的应用,如可再生能源、智能传感器、VR、AR等。这一领域在广泛认知中,或许是属于中美学术交流中的“敏感地带”。提及此,易教授坦言:“在2018年之前,中国留学生如果涉及到这些专业和领域,基本上还是可以过来读的,而且来去自由。但最近中美之间高科技方面的竞争,尤其是半导体芯片方面,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是会有一些限制,这也是美国高校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但重要的是,只要学生和学者遵守双方国家的法律法规,纯粹的学术和技术方面的交流还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比如上个月,我在圣地亚哥参加了一个世界最大的光纤通讯会议,好多中国公司过来带着他们的产品参加展示,尤其在疫情过后,民用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正在慢慢恢复中。近期,马斯克、丁肇中、比尔盖茨访华,也都体现了中美关系持续向好,中美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
据易教授介绍,美国大学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而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的口碑非常好,尤其是理工科。易教授刚来美国时,中国大陆的学生很少,等他毕业时,大陆的学生已经占总留学生的40%左右了。目前,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等工程领域,有很多来自中国大陆、韩国、印度的学生,欧洲的学生也不少。在留学生中,易教授明显感到中国大陆的学生理论基础是非常扎实的。
在易教授读博士时,共同的学习研究组里有美国、新加坡、日本、欧洲的学生。从理论基础上来讲,易教授的基础比他们都好。但在整个做研究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合作、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宣传自己的工作,在这方面美国和印度的学生优势更强。易教授认为,理论基础好,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做研究并不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闷头钻研,学会领导团队、互相配合、共同合作、宣传推广,这些方面也非常重要。中美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对于学生和学者来讲,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式,对于中美科学技术交流而言,合作共赢,良性竞争,也是共同推进世界科技发展的最优路径。
对于易教授而言,他的个人经历也使他深刻体会到中美交流带来的益处:在南大、北大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在MIT塑造了学术兴趣和风格、国际化环境使他学会了如何在社会生存,如何与人交往、创造科技成果、并结合实际应用做出成功项目。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对于易教授而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侧面印证了中美两国取长补短,共同合作的重要性。
华人学生学者在美发展,需要提前做好综合考量
易教授被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三峡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非常重视促进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在疫情前,易教授每年都会回国,和国内各个大学进行学术合作、会议主持、学术交流。提及中美关系这一大话题,易教授说:“只要大家遵守双方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开展正常的学术、科技、教育交流,我认为对双方来讲都是受欢迎的。”
易教授在美国工作生活近三十年,曾接收过多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们来自清华、北大、交大、哈工大、三峡大学等等。只要申请者的研究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与他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吻合,近几年在学术界相关领域表现活跃,不论他们是讲师、助理教授或正、副教授,易教授都愿意支持、接受他们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研究。
易教授说,对于访问学者而言,有两大收获。第一是建立有意义的学术关系和合作,推动相关领域发展。比如易教授会帮助访问学者介绍领域内的专家教授、一起去开国际会议、学习了解国际上的前沿技术。第二大收获,是访问学者们能够借此机会,对美国的文化、社会、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访问学者可以带上自己的家人孩子,配偶能在美国工作,孩子能上免费的公立中小学,对美国社会的各方面都有了直观的、身临其境的了解。在访学结束回国后,对于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也具有深远意义。
另外,易教授认为,华人学生、学者初到美国,最应该提高的是学习和包容的心态,接受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提升个人的交流能力。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引起别人的合作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美国,也许名校光环并不是那么重要。易教授说,他在美国3M公司工作期间,发现很多领导层并不是名校毕业,而哈佛、斯坦福毕业的学生还在他们手下当组员,干技术活。因此,培养提高综合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保持学习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华人学生和学者而言,尤为重要。
易教授建议,如果华人学生、学者想在美国留下来工作、发展,一定要有充分体现个人独特性的(unique)、有竞争力的优势。因为留学生和美国本地学生相比竞争力不足。美国政府会越来越保障自己的公民有工作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同等的工作机会,即使留学生再优秀,美国企业还是会偏向录取本国人。一般来讲,大部分学生如果只读到硕士,很难留下来。易教授的学生留在美国的,基本都是拿了PHD的,大部分硕士可能工作两三年就回去了,有的是因为国内工作机会更好,有的是因为确实拿不到工作签证。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大陆人士赴美工作、生活、发展来讲,如果单纯通过学习拿本科、硕士学位,还是非常难的。
易教授认为,华人如果想来美国学习、工作、发展,确实需要提前做好综合考量,也要根据个人家庭情况、资产情况、人脉资源等计划未来的发展。至少要到美国来生活体验至少三年左右,才能大概体会到美国社会到底是怎样的,获得全面的认识,从而收获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题图:易亚沙教授在美国大学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