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2022年12月25日据经济日报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佘惠敏)科技冬奥熠熠生辉,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如期完成,“奋斗者”号开启首次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首架国产大飞机交付用户,多款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多年生水稻喜获丰收……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从风雪北国到艳阳南疆、从异域深海到浩渺太空、从生物实验室到广袤田野,中国科技聚焦自立自强、关爱百姓民生,谱写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创新效能整体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为全球第11位,较上年提升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在132个经济体中,中国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21个,比2017年增加14个,数量首次与美国持平,居全球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价结果,反映出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的态势。”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说。
创新效能提升离不开大手笔的投入。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投入继续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20万亿元,其中科学技术支出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8.8%。今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达2000亿元。前11个月,创业板和科创板共有248家企业首发上市,首发募集资金3973.87亿元,分别占同时期首发上市公司的66.7%和81.1%。
创新效能提升体现在高质量的产出。2022年,我国科技助推经济成效显著。初步统计,今年前9个月,173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万亿元、营业收入36.1万亿元、出口总额3.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6.6%、8.2%和9.6%。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
“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球,无人驾驶汽车也跻身世界前列。其核心技术创新数据化、产业活动孪生化、技术产品服务资产化更新了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形成了面向数字经济的新优势。
自立自强捷报频传
12月16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中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中国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培育的多年生稻23(PR23),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年至4年,让每个播种季的每公顷工作量大幅减少,并把农民的种植成本降低了一半,这是基于种间杂交培育多年生粮食作物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近日,“中国天眼”再立新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团队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获得银河系气体高清图像,揭示了银河系星际介质前所未见的高清细节,对研究银河系内的星际生态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专题于12月10日发布。
今年11月初,“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天宇,中国空间站完成“T”字基本构型;11月底,两个乘组的6名航天员首次完成“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建造之路就是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这些年来,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中国人在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被美国“沃尔夫条款”封锁限制后一步步独立自主完成的。
今年下半年,国产大飞机C919喜讯频传:9月底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1月底,获颁生产许可证、完成T5测试;12月9日,中国商飞公司向中国东方航空交付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迈出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
火星探测也有新进展,科学家发现,祝融号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痕迹。经过一年多的巡视探测,截至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相机影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证明了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这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今年9月法国举行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设置的航天最高奖。
科技自立自强带来的捷报连连,体现了中国既要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又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专家表示,我们要继续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主动权。
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12月1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公布了“影响2022年科学进程”的年度十大人物榜单,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曹云龙作为“新冠预测者”入选。这位201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科学家,回国工作后遇上疫情,参与了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研制、疫苗加强第三针有效性评估和奥密克戎株免疫逃逸等重要研究。曹云龙帮助追踪新冠病毒的演化,并预测了导致新变异株产生的部分突变。
受益于以人为中心、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的各项科技体制改革,像曹云龙这样勇挑重担的青年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今年以来,科技部与各部门、地方持续完善“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重大任务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对前沿探索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设立颠覆性技术专项,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牵引和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同时,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大幅度增加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全面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专章部署、集中表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重要要求,既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是非常明确的系统部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说,我们需要科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完)
题图: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如期完成 。(央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