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深圳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徐金鹏、周科)截至27日,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2%。深圳正逆势而上,努力破解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难”,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中奋勇前行。
祭出“组合拳” 打响“保卫战”
复工率超过92%,深圳靠什么?
这要从一条跨越粤桂两省的千里“接亲”路说起。
一周前,位于深圳光明区的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派车到广西接员工,因疫情期间各地严把“交通关”,30多台大巴组成的“接亲”车队到处受阻。“有时车开到了县城,人又出不了山,甚至连社区也出不了。”公司总经理叶智林说。
踌躇之中,叶智林尝试向光明区政府求助,“没想到两地政府专门协调了跟车干部和医务人员,公司一天就接回了上千名员工。”
如此往复,“接亲”又到了粤西、贵州等地。目前,欣旺达公司返岗员工已达1.3万人。“区科创局还专程送来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叶智林说,公司将开足马力恢复产能,不让海内外客户流失。
与欣旺达不同,位于深圳龙华区的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因产能扩大数倍急需原料和资金。“公司近3个月的订单量相当于过去1年,而原料市场价格同比上涨了8到10倍。”公司董事长李建全说,在龙华区金融部门协调下,公司顺利贷到了7000万元款项,其中包括2000万元“抗疫贷”。
“深圳靠的就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精准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关键堵点。”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目前全市复工人数累计已突破340万人,12家银行在专区发布防疫类金融产品27款。
着眼“看不见” 打通产业链
复工复产,打通“看得见”的堵点是前提,协同“看不见”的产业链才是全面考量。
坐拥200多万家企业的深圳,如何稳住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作为一家主营血氧传感器、脑电及心电电极等产品的医疗器械企业,深圳市美的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涉及上下游企业多达上千个。“自复工以来,公司每天上报紧急开工资料,区政府已协调上游多家供应商配合复工赶产。”公司总经理叶茂林说。
协同复产,不只是产业链,更在于经济社会各环节,深圳不遗余力提早谋划。2月7日,深圳发布《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从政策性成本上加固供应链。
“如果说打通堵点是一对一的‘漫灌’,那么若干措施就是一对多的‘滴灌’。”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贯穿全年的这一政策,通过减免、补贴、缓缴等各种方式,既推动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企业复工复产,又保障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平稳运行,预计可为企业直接减负超600亿元。
以欣旺达公司为例,新购设备50%予以补助,可获100万元;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可获183万元;适岗培训补贴由每人最高900元提高至1500元,可获300万元;新增贷款按实际支付利息的50%给予贴息支持,可获100万元。
“再加上区一级配套的30万元融资和稳岗就业支持,公司通过该政策至少可减负713万元。”叶智林说。
激活“杀手锏”砥砺再出发
作为改革开放“标兵”,深圳在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迎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元年。“越是在特殊时期,越要交出让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答卷。”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23日,位于深圳西北部的光明科学城按下“快进键”。这里正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记者看到,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两个科学装置及综合楼正在加紧建设,光明云谷一期综合服务大楼、国际会议中心、邦凯科技园、康佳科技产业园、华星光电T7项目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也在紧张施工。
“目前,光明科学城内重点片区多个建设项目已复工,有的项目返岗率达到95%,预计3月初可基本实现满员施工。”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说。
在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枢纽,旋挖钻、双轮铣火力全开,工人们通过一系列防护措施上岗。“项目已有178人到位,投入大型机械设备15台套,立柱抗拔桩、围护桩、区域内公交站台迁移等作业面已全部重启。”中铁四局黄木岗枢纽项目相关负责人关渭南说。
在响起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的所在地蛇口边检站,收到登轮作业申请数量明显增加。“原本办一次边检行政许可至少要跑两趟,现在变成一次都不用跑。”一名代理人员说,过去12天,蛇口边检站办理的行政许可达166份,工作效率较平时快了1倍。
“如果说复工复产是‘当头炮’,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将是深圳激活创新的‘杀手锏’。”吴思康说,深圳在特殊时期要用特区精神作出特殊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