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痛心、恐惧、压抑——香港乱局日益影响市民心理健康

【新华社香港11月13日电】(记者苏万明 郜婕)香港“修例风波”已经延续5个多月。许多香港市民表示,随着暴力日益升级,痛心、恐惧、压抑等不良情绪正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他们。尽早结束乱局,恢复香港繁荣宁静,成为很多市民发自心底的渴望。

家住太古广场的郑女士近日和朋友们自发到观塘警区慰问警察,为他们送去了腊肉、便携式灭火筒、气垫护腰带等物品。她说,随意打砸烧而不用承担法律后果,已经逐渐成了香港的“惯相”。她非常担心这种社会风气的蔓延,将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不敢打开电视,因为一打开就是各种暴力场面。”她说,孩子班上已经有同学被老师警告,因为他们好奇、爱模仿,出现了推搡同学等行为。

郑女士说,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去太古城电影院对面的麦当劳买晚餐。18时许,暴徒就在店外打砸。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不敢走出门回家,只好在咫尺之遥,看着暴徒施暴,坐等他们散场。期间,她既担心暴徒冲进来打砸抢烧,因此禁止孩子说话,又担心那样会压抑孩子正义善良的天性。“那绝对是让人纠结崩溃的1小时,真是一言难尽!”

孙女士是一位经常到澳门等地做学术交流的老师。每当出差回到香港,对比外地的治安和香港本地的乱局,她就非常有感触。她说,现在压抑成了香港人的生活底色。她已经卸载了社交软件,不再观看本地电视。

即使是白天,孙女士也是与朋友结伴,才敢到铜锣湾购物。她的朋友告诉记者,她2011年来港时,觉得香港社会秩序井然,但今年6月到现在,“整个城市乌烟瘴气,充满戾气,气氛压抑”。

“交通、治安、校园生活,通通都没有了安全可言。”她说,有一次,当她听说港铁内部有人破坏车门气压阀,她急得团团转,但也只能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孩子:一定不要站在门口,要往中间挤……

市民王女士近日坐着叮叮车,来到坚尼地城做社会调研。她告诉记者,以前,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走在香港的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不安全,但是现在不是了,即便是大白天,也会忐忑不安。而且不敢随便说话,地铁上尽量不看手机,就怕像游行时那样,被人查手机,一言不合就被群殴“私了”。

“已经5个多月了,血淋淋的场面经常出现,搞不好哪一天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被打。”她说,希望特区政府赶紧止暴制乱,还香港该有的宁静繁荣。

36岁阿古在旺角一家珠宝店上班。她痛心地表示,持续几个月的混乱,带来的是亲人、朋友之间的撕裂,令人心痛。“同事、朋友之间,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会因为对某一事情的观点不同而争吵,甚至从此陌路。这让我心里非常难过。”

“最近香港上演的是一出出闹剧,充斥着暴力和谎言。”市民小雅则认为,5个多月了,电视里、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暴力、血腥场面,她已经由观望发展到现在的恐惧、恐慌、厌恶、屏蔽、逃避。“有一段时间,我带上孩子们到深圳。逃避,才让我心里好受了一些!”

在香港海怡半岛居住的焦女士说,她越来越感到气愤、无奈和无力。“没有天理”的暴行,没人能够阻止暴力的现实,出门上街不敢大声说话的压抑,让她好几个周末都选择了去深圳,远离香港这个“是非之地”。

“我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义工团,给邻居朋友介绍建制派议员。但内心还是很紧张的,非常担心碰上暴徒,他们已经无底线,下手特别狠,明目张胆刺杀何君尧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焦女士说。

香港精神科医学院副院长林美玲告诉记者,暑假一般是学生和家长咨询的淡季,但今年暑假情况截然不同。“精神科诊所每周都接到需要临床服务的新个案,尤其是学生和家长。”

林美玲说,不少人因为与身边的家人朋友看法不同而感到困扰,也有媒体工作人员等因为工作需要,长期接触暴力混乱局面而出现急性压力反应(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此外,街头暴力场面以及网络空间蔓延的语言暴力,对孩子有很大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暴力合理化”观念,“这也让很多家长担心和无奈”。

香港青年协会今年9至10月以问卷形式访问香港14所中学2600余名中一至中六生,11月7日公布调查结果。调查发现,过半学生出现抑郁表征,例如难以专注事情、为过往不困扰的事感到烦恼;超过4成压力指数属偏高水平,较去年上升4%;还有25%学生因“社会气氛紧张”而感到担忧。青协“关心一线”辅导热线于6至10月间,也接获近650宗与社会事件相关的求助个案。

民建联妇女事务委员会9月3日至13日对463名18岁以上女性进行电话随机抽样调查。超七成受访者表示,受近期社会事件影响出现情绪问题。

此次受访的女性中育有子女的约占70%。不少母亲表示,乱局不止,与子女因立场不同发生争执、担忧校园罢课影响学习进度等,令自己烦心不已。她们希望校园能早日恢复平静,孩子们能在安静的书桌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受人蛊惑、流连街头沦为暴徒,让父母整天担惊受怕。

对于心理问题日益困扰市民的情况,林美玲呼吁市民,保持开放心态,理性倾听他人不同看法,了解事情全局和背景,客观看待事物。香港精神科医学院还特别制作“守护精神健康护心符”宣传册,指出真正的言论自由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权利,呼吁市民相互支持,彼此耐心聆听和接纳。

青年协会业务总监徐小曼建议,家长应该给予空间,让子女在安全、自主的环境下表达情绪及想法,学校也应加强辅导支援,鼓励学生参与球类比赛、身心静观等活动,以纾缓绷紧的情绪。

民建联妇女事务委员会主席、立法会议员葛珮帆提出,“私了”暴力令人发指,带来负能量,引发社会恐慌,必须予以强烈谴责。她呼吁市民远离血腥暴力,勿散播仇恨,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并建议政府加强24小时情绪支援热线服务。(完)

题图:11月12日港中大校园内多处着火。(图源:东网)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