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深圳10月9日电】(记者陈宇轩 白瑜)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在距离深圳市中心40多公里外的一个旧厂房,新的产业用地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这是深圳光明科学城一个土地整备项目的现场指挥部,目前,多个政府部门在这里联合办公,它们整合低效利用的存量用地,给深圳基础科研布局提供更多土地空间。
以技术创新见长的深圳正在试图改变过去基础科研薄弱的局面,如今,这座年轻的城市迎来了崭新机遇——中国政府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光明科学城“生产”出来的地块上,一批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正在聚集: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等多个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已经动工建设;广东石墨烯创新中心吸引了石墨烯研发、生产、装备、应用全链条的创新资源;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正加快筹建……
根据规划,深圳将建设脑科学、超级计算、空间引力波探测、医学成像等9个大科学装置,为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前沿研究手段。
“一直以来,深圳科技创新的主要优势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现在,深圳正在往源头走,着眼未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关注人类社会新一轮发展的前沿动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随着以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为研究领域的两个广东省实验室相继成立,深圳全市基础研究机构达到13家,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约2200个——深圳正在成为全球基础研究资源的聚集地。 如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基础研究资源的“井喷期”。
对标国家实验室的10个广东省实验室已经分三批启动建设,覆盖医学、化学、能源、先进制造、海洋科学等前沿领域,它们的任务不仅是攻克科研难题,更要在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
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刚刚开始新一轮运行,这套总投资约23亿元的设施是探测材料微观结构的利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有来自中外的164个科研项目申请开展实验,涉及磁性材料、量子材料、锂电子材料等。
在江门,由中国主导的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中微子实验的基础建设已经进入地下实验室开凿的关键阶段,整个项目预计于2021年全面建成,将利用核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对人类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说,越来越多高端科研资源在深圳及周边地区聚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越来越“硬核”,依托这些国际一流的大科学装置不断发挥作用,深圳的创新需求和活力有望成为推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强大引擎。(完)
题图: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效果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