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修例风波背后的香港“房屋和土地之困”

特稿:修例风波背后的香港“房屋和土地之困”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香港9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刘欢 张欢 苏晓)已经连续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到傍晚收工之际,个头矮小、身材单薄的宝姐都在焦急地四处打听劏房出租信息。由于居住了快10年的劏房即将被业主转卖,68岁的宝姐必须在9月底前找到新住处。

宝姐目前的工作是保洁员,每月可领取约9500港元的报酬。为补贴家用,她一周还有三四天要在地铁站外派广告传单,每天可以赚135港元。她告诉记者,现住的10平方米的劏房月租金虽然涨到3500港元,但是如果换一间新的,面积更小,租金却要5000港元起。

劏,意为割。劏房通常指一个住房单位被分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给多家住户。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8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香港目前劏房总数约9.27万个,平均每套单位被分成3.4个劏房。全香港约有20.97万人居于劏房,人均居住面积约5.3平方米。

令人心酸的是,香港赤柱监狱单人囚室面积都有7.5平方米,比很多劏房还大。

今年28岁的小樊现在尖沙咀一家化妆品店上班。“每天起早贪黑,工资也就两万多一点。”他说,这点收入也就刚够他吃喝、应酬,虽然很想“独立生活”,却付不起租金,现在还与家人住在一起。至于攒钱买房,更不是他现在考虑的事情。

目前,香港不同区域、房型价格不等,但绝大多数都在每平方米20万港元以上。小樊说,好像无论如何勤奋工作,都无法让自己生活改善,更不要说“上车”(拥有住房)。“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些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自然会产生不满。”

此次修例风波,折射出香港社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时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指出,毫无疑问,当前最紧迫的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香港是世界上居住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大量人口仍居住在“鸽子笼”或狭小、不安全的劏房里,这是不合情理的。

“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去解决深层次矛盾,否则社会不满还会再次爆发。”香港最大政团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说。

土地和房屋是面粉和面包的关系,要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源头上要解决土地供应问题。香港到底缺多少地?特区政府规划署公布的《香港2030+》指出,香港长远土地需求将不少于4800公顷,扣除已落实或规划的发展项目所能供应的3600公顷,尚有1200公顷缺口,其面积超过60个维多利亚公园。而据团结香港基金测算,考虑到人口增长等因素,香港长远发展需要三个沙田的面积,即9000公顷土地。

总面积为1107平方公里的香港,已发展土地仅为24.3%,但在未开发土地中,郊野公园等大约62%的土地受法律监管限制被“锁定”或“半锁定”而无法开发,政府只能在占9%的农业、荒地、水地,5.1%的其他绿色用地(包括康乐设施等)等土地中觅地征地,或者填海。

有专家指出,在反对派、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和阻挠下,特区政府想要觅地征地或者填海造岛等,都面临重重困难。反对派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大肆宣扬“楼价高涨”“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阻止土地开发。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发现危及自身利益,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以诉诸法律等手段向政府施压。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认为,只要社会涉及土地问题的举措,反对派都将之视为一次政治动员的机遇,伺机壮大政治能量。

近年来,在高铁动迁、新界东北开发过程中,反对派多次扮演组织者和煽动者的角色。特区政府开发郊野公园周边地带、大屿山海域填海等,一些反对派人士以绿地遭破坏、白海豚栖息环境缩小等理由攻击政府。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指出,反对派一方面说市民“很饿”,一方面又阻止厨师“烧饭”,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市民能够“果腹”,就会支持政府。这些人不停给政府“使绊”,又讲政府一事无成。“神鬼都是他,放火的、说救火不利的、甚至阻止别人救火的,都是同一批人。”陈勇感慨道。

土地供应不足,不仅导致房屋供应短缺,也影响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品质。社会的整体民生、经济以至运输基建发展,均需土地资源,否则一切计划只会沦为空谈。从长远看,填海是香港开发土地,解决房屋问题的最佳选择。可以说,这是当前各界对于土地问题的一个最大公约数。

填海一直与香港发展密不可分,目前香港的6个大型新市镇,包括将军澳、东涌、大埔、屯门、荃湾、沙田,绝大部分土地来自填海。根据团结香港基金的研究,香港过往总填海面积达7000公顷。香港目前有27%的人口居住在填海地上,同时有70%的写字楼面积位于填海地。

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应的优点非常明显,首先是可以得到大量平整土地,其次可做完善规划,加入较充足的交通配套,第三不断填海,也会让一些寄望于囤地居奇的地产商认清形势,逐步释放手中土地,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

刘遵义说,一旦土地供应增加,人们的预期就会发生变化,土地价格以及房价都将趋于稳定。那样的话,囤积大量土地的开发商就会行动,加快开发建房出售的步伐。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018年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将跨越20年至30年,建造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

对于未来,宝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间公屋(类似内地廉租房)住”。小樊则希望房价能降一降,让自己看到一点“上车”的希望。但由于修例风波的横生枝节,本届特区政府的房屋政策能否顺利推行,“明日大屿愿景”能否真正落实,很多受访市民都表示担心。(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