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几乎等同于慢性病

美国:癌症几乎等同于慢性病

【中美创新时报波士顿8月13日讯】(特约记者韦廉)2019年1月8日,全球著名学术刊物《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在线发布了美国2019年最新的癌症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美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率自1991年开始持续下降。从癌症整体趋势来看,2016年死亡率与1991年相比较下降了27%,相当于挽救了约262.9万人的生命。

2019年6月12日,权威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发布了《美国2019年肿瘤治疗与生存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1月1日,美国有超过1690万名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幸存,男性超过813万人,女性超过878万人。此次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1月1日,美国的癌症幸存者将增加500多万,达到2210万以上。

该报告还显示,美国1/3的癌症幸存者确诊癌症不足5年,占比为33%,这意味着超过2/3的幸存者已经突破了5年大限。同时,还有近半的患者已经在诊断后存活超过10年,18%的患者确诊癌症已经超过20年。

与此同时,美国癌症的五年总体生存率已经达到67%,这意味着每十个癌症患者中就有近七人可能实现“治愈”,有些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可能比一些慢性病患者更长。

鲜活的数据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在美国,肿瘤少了很多致命的凶残色彩,正逐渐“沦为”一种相对温和的慢性病。

同样是癌症,为什么到了美国,似乎就变得温和了呢?对此,作为一家经过美国官方严格认证的专业医疗服务机构——“MORE Health 爱医传递”的专家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一些原因。

完善的早筛制度

美国癌症死亡率的明显下降与有效实施人群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水平的提高等密不可分。

例如,美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使得1993-2015年间,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下降了52%。虽然考虑到过度诊断的原因,前列腺癌筛查已不再推荐,但其在降低死亡率中起到的作用是肯定的;乳腺X线筛查技术及筛查方案的完善也使得1989-2015年间女性乳腺癌死亡率降低了39%;同样,过去近40年间人群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使美国结直肠癌下降了52%。

早期诊断和早期筛查在美国已经作为常规检查。他们能发现较早期的癌症,因此根治机会就明显提高了。

更丰富的新药选择

众所周知,美国创新药上市数量和率先上市率全球最高,我国相对落后。这也是不少中国患者选择赴美就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5年是美国市场新药获批的高潮,FDA 共批准 33 个新分子实体和 12 个生物制品类药物上市。2007-2015 年全球上市的新分子实体率先在美国上市的比例为56.3%,中国为 2.5%。此外,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美国在研产品数量约占全球的 48.7%,而中国在研产品数量占比仅为 4.1%。2016 年美国新药获批数量占比全球的 50%,而中国仅占 7%。

以肺癌靶向药为例,截至2019年6月,美国共获批19种药物,而中国只有10种,约为美国的一半。

又比如,早在2014年,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便已在美国上市,而整整四年之后才在中国上市。有多少癌症患者没能撑过这四年?

此外,对于另一些“走投无路”的患者,美国密集如织般的临床试验或将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搏”。截至2019年2月,美国癌症相关临床试验共有33367项,而中国为5060项,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

2014年国庆,52岁的冯先生在北京确诊晚期肺癌,并伴有局部淋巴结的转移。冯先生接受了手术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还尝试了靶向药物易瑞沙,一开始病情确有好转,但好景不长,半年多后出现耐药。冯先生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国内医生认为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了。

不甘心放弃的冯先生从医生那里打听到,当时红极一时的免疫治疗药物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晚期肺癌在美国处于临床试验的阶段,要想搏一把,参加临床试验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在MORE Healt爱医传递的协助下,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疗中心的肺癌专家Dr.Thierry Jahan与冯先生的国内主诊医生进行了远程视频会诊。

Jahan医生综合分析后,认为冯先生的病情符合自己负责的一项2期肺癌的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该临床试验的名称为“派姆单抗联合化疗或免疫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ID:NCT02039674)。在获得医院和药厂的授权同意书后,冯先生在家人陪伴来到美国正式入组临床试验。六个月的试验期之后,冯先生的身体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胸部X光和CT影像学检查发现他身上的癌症转移灶基本上都已经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也没有出现新的转移灶,病情趋于稳定。

严苛的医生培养制度

美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非常严苛、周期也很漫长。

在中国,高中毕业就可以报考医学院,在医学院学习5年后,接受3年的规培,然后就可以成为医生。而美国医生的培养比中国多6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才可以报考医学院,而且医学院的录取比例很低,约为15%,意味着最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录取。医学院毕业后,还要接受3-5年的住院医师培训,然后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

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比如心脏外科、胸外科医生,还要到指定专科医院(如德州心脏中心,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2至3年的专科学习,然后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拥有专科行医执照的医生。加起来,一个专科医生的培养,从中学毕业开始,至少需要13~15年。在经过这样的培训以后,才可以成为主治医生,可以开始独立诊治病人。毕业行医时,医生的年龄都在31岁以上。

如此严格漫长的培训使得美国的医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较之其他国家的医生更具权威性和严谨性。

先进的医疗理念

严谨而先进的医学理念是美国医疗的另一个显著优势。

循证医学是美国医疗的根基,所有的医疗机构都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任何一项医疗行为的实施都要有理论基础来支持,其严谨性不容置疑。此外,美国医院还有专门的质控团队来监督每一项医疗行为的实施是否安全合规,包括降低风险、控制感染、监控并发症等等方面,整个医疗过程都是透明的、可控的、可追溯的,这相当于循证医学的第二重保障。

多学科会诊(简称MDT,MultipleDisciplinary Team)的医疗模式是美国先进医疗理念的另一大体现,也是现代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诊疗模式。

美国是多学科会诊医疗理念的发源地,多学科会诊的发展非常成熟和完善,已成为疑难、危重疾病治疗的“标准配置”。以多学科会诊的直接诞生地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为例,该中心所有的器官组织系统都有MDT。每个MDT组由包括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病理、肿瘤影像、肿瘤放射、肿瘤遗传咨询、肿瘤护理、肿瘤临终关怀等专业人员参加。一般每个MDT组每周进行一次讨论会,每次讨论5-8个病例,大约1到1个半小时。参会人员对每个病例的病理诊断、影像学特征,临床现状及家族史、外科手术指征、放化疗的利弊等作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医生们达成治疗的共识,即先采用什么治疗方式,后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或不应该采用何种方式,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误诊率,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在采用具体治疗方案之前,相关医生还需与病人沟通提供细致的咨询服务并要得到病人的确认。

据MORE Health爱医传递休斯顿办公室负责人Sharon介绍,“在美国,多学科会诊涉及科室的全面性和其分工的精细化是你想象不到的。比如说,头颈部肿瘤的多学科会诊可能会集结十几个科室的医生,除去放疗、化疗等常规科室的医生外,还包括眼科医生、牙科医生、听力技师、内分泌科医生、脑神经科医生、心血管外科医生、心理科医生、营养科医生等等,以精细化的分工和合作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治疗的全面性。因为头颈部位置特殊,在做放疗之前,放疗医生会要求他们必须先看牙医。因为一旦口腔有炎症隐患,放疗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病人需要拿到牙医的同意书,才能接受放疗。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所说的牙医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牙医,而是肿瘤牙医,他们是专门面向肿瘤患者的牙科医生。治疗的全面性和分工的精细化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优势共同作用,美国的癌症治疗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在美国,癌症和死亡、绝望、恐惧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癌症正一步步变为慢性病。对于这个话题,读者可以拨打MORE Health爱医传递的热线8887214051进行咨询和进一步的讨论。 (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