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上市公司财报看经济新动能:科创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

从广东上市公司财报看经济新动能:科创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6月27日讯】(记者张俊)在广东上市公司立讯精密的无尘生产车间里,正生产着全球半数的电脑和1/3的手机中所需要的高精度产品。作为精密零组件制造商代表的立讯精密,连接着上下游供应商和企业客户约5800家,目前已是苹果公司的第一大核心零组件供应商。除此以外,5G天线、无线充电、全面屏马达等新一代高技术产品,也将陆续在这里出产。立讯精密是广东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之一,其释放出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形成了辐射全产业的影响力。今年一季度,总市值近千亿元的立讯精密,净利润同比大增超八成。

除了科技龙头企业业绩继续大幅增长外,从2018年年报和2019年一季报来看,广东上市公司呈现三大特点:头部公司强者恒强、科创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和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直追国际水平。广东证监局相关人士表示,以龙头高科技企业为引擎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正逐步形成更大影响力,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头部公司强者恒强态势明显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广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整体业绩增长明显优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其中,头部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强者恒强效应明显。”广东证监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来自广东证监局的数据显示,593家上市公司披露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净利润1594.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1%、25.66%,分别高于全国上市公司同期增速1.86个百分点、16.29个百分点。

2018年,广东市值居前20%的118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4.85万亿元、净利润5013.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7.01%,贡献了全省上市公司77.11%的营业总收入及99.03%的净利润。

其中,前五大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别是:工业富联、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比亚迪、TCL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净利润695.84亿元,占全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39.57%和净利润总额的49.36%,利润占比提高近15个百分点。

在头部公司中,战略性新兴行业公司不仅比重越来越高,业绩也开始逐步释放。以精密制造龙头立讯精密为例,2019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90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实现净利润6亿元,同比增长超八成。

目前,广东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三个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广东上市公司整体数量接近一半。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行业,逐步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增强

 “深圳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已形成多个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深圳证监局局长陈小澎表示。

在深圳,工业富联、长盈精密、欧菲科技等组成的智能手机产业,成就华为、OPPO、VIVO等国产前三手机品牌。

洲明科技、超频三、雷曼股份等组成的LED产业,助力深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LED显示屏第一生产制造基地;深南电路、景旺电子、崇达技术、兴森科技等组成的PCB产业,为深圳3C电子、汽车电子以及5G和AI智能制造产业加持;国药一致、海王生物、华润三九、健康元、泰康生物等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助推深圳在中国医药城市市值排名中高居榜单第二,仅次于上海。

得益于完整的科创产业链,广东上市公司中的一些优秀集群代表,逐步形成了辐射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以激光产业为例,广东企业大族激光是全球拥有光纤激光器技术的三家企业之一,其不仅带动了深圳当地激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关键角色之一。

研发投入直追国际水平

 “从2018年年报看,广东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在快速增长,创新支柱作用不断强化。”广东证监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广东共有48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占比达82.54%。2018年,广东有527家上市公司披露确认研发费用合计达1197亿元,同比增长64%,占广东研发投入的47.88%,研发强度2.67%,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

其中,有347家上市公司披露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3%,相关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3%,高出广东省上市公司平均水平0.85个百分点。

在深圳,过半数科创型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超过5%,达到欧盟水平;32家科创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0%,达到国际高科技领先企业水平。

以上市公司海能达为例,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2.5亿元,主要用于第三代融合指挥中心和专网宽带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研发项目,研发强度达17%。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同时掌握多项通讯技术并成熟应用的全球领先专网通信企业。

此外,汇川技术长期专注于电机轴控制技术的研发,2010年上市以来年均研发强度在10%左右,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供应商。(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