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018机器人创新生态年度峰会举行,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表示,通过高交会展出的机器人可看到越来越清晰的趋势:在垂直领域的落地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教育机器人方面。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11月21日讯】(记者阮元元 崔宁宁)11月16日,2018机器人创新生态年度峰会举行,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表示,通过高交会展出的机器人可看到越来越清晰的趋势:在垂直领域的落地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教育机器人方面。他表示,随着中国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教育机器人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仓储机器人,自动配药、帮助康复等与医疗深度融合的垂直领域机器人被看好。
现状:工业机器人发展上行 服务机器人期望下行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形容机器人为“机器+人”。如果将机器与人类比,要考虑的三点是:这个人会否对社会、环境产生危害,这是“安全性”的问题;这个人进入社会,身体健康与否,这是“可靠性”问题;这个人聪明不聪明,这就是“智能化”。
面对这三个问题,郑军奇提出了问题:“机器人面向市场的时候,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答案是“现在都没有”。
在目前典型的机器人类型中,工业机器人、消费领域的扫地机器人因应用场景的成熟,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服务机器人,像前些年高交会上频繁亮相的导引机器人(银行、政府),新零售机器人(商场、饭店),应用程度还不高,客户大多是“试用式”消费。
此外,像双足机器人、抗震救灾机器人因技术所限,可靠性还不高,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
在深圳市高新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倪继起看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正处于上行阶段,而且高速上行。工业机器人应用从汽车领域逐渐渗透到家电等领域。同时我国发达的3C产业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工业机器人。
反观服务机器人,在经历了2015年—2017年遍地开花的期望上行区后,投资人认为2018年是期望下行,主要遭遇的是“智能化”问题。
倪继起说,服务机器人刚起来的时候大家期望比较高,本以为跟机器人可以随意顺畅交流,可产品出来后,跟导引机器人交流发现并不是很顺畅,用户体验也不是很好,所以今年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期望逐渐回落。
趋势:人工智能刮起机器人发展“东风”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两年大火的人工智能可为机器人发展刮起一阵“东风”。
张建伟说,人工智能给机器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发展助力。30年前,在清华大学学习时的张建伟,多个同学使用一台电脑,到现在一个人每天使用上百台电脑,计算能力已经提高到100万倍。机器人需要数据来“喂食”,以此通过人工智能做出自主决策。人工智能除带来高性价比计算引擎之外,还有高性价比互联网大数据作为燃料。
张建伟说,大数据、云、物联网、5G等技术,给机器人带来了新的快速传感、快速融合的很好机会。从10年前大数据技术开始发展,到通过半自动、手动数据整理,到自动数据发现和今天的数据自动分类、决策,机器人未来将变得更加聪明。
除人工智能外,可穿戴、物联网、新能源等前沿科技将为机器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张建伟向现场观众分享了一些前沿技术。比如在传感方面,高交会上出现的新型柔性电子皮肤,可装在机械手上,有了人手一样的触觉可自主做出反应。
人形机器人:仍处在仿人阶段
提到服务机器人,必然绕不开人形机器人的话题。人形机器人到底是“花瓶”还是助手?行业还处在什么阶段?
对此,优必选副总裁胡佳文认为,人形智能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上将无限接近人。目前机器人还处在弱人工智能的仿人阶段;接下来机器人将是类人的阶段,在特定场景AI中可以实现全方位人机交互;未来,人形机器人将真正做到“真人”,在外形上与人类没有太大差异,通过全场景的强AI,机器人可以不断地自我学习,做更多的自我决策。
目前,由于技术手段等限制,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的交互体验反馈并不看好。胡佳文则认为,当无限接近于人的机器人可以进行多感官的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时候,人们会更加愿意跟机器人交互。
胡佳文说:“当机器人成为人机交互中心,光声音、视觉还不够,还有触觉、嗅觉多感官人机交互。家庭陪伴机器人,不是你叫它才会反馈,当你流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时,机器人能够马上意识到并作出反馈,陪你聊天、放音乐、主动捕捉你的情绪,从而实现持续个性化的交互。新交互方式将重新定义数据价值,现有的产业生态将被颠覆。”
胡佳文说:“未来人形智能机器人会赢得家庭成员信任,并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因为手机、智能音箱等都是冷冰冰的处理交互和反馈,但是人形机器人可以和人做朋友,信任是进入家庭的关键。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就让人愿意主动亲近,未来的机器人在触觉和皮肤感知的处理会更好,而人类也愿意信赖它。”
展望:关键技术、细分领域大有可为
关于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走势,业界大咖、投资人普遍的观点是,在机器人关键技术和垂直细分领域大有可为。
上海思岚科技有限公司专攻机器人定位导航的整体解决方案。该公司CEO陈士凯说,机器人只要能动,就需要激光雷达的定位和导航,相当于机器人的共性平台。据介绍,思岚科技做的是机器人的“眼睛+小脑”,激光雷达就是“眼睛”,他们最新的雷达可以扫描半径为25米的区域,让机器人“看到”障碍物。
机器人产业化面临关键技术的成本问题。目前激光雷达的技术强国比如德国、日本,一套售价两三万甚至十多万元,思岚则做到了几百元的成本,这对降低机器人产业门槛和推广有很大帮助。目前,中国激光雷达领域,思岚科技的市场占比已达到60%—70%。
此外,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也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向。垂直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被看好,比如现在发展较好的扫地机器人,除了家庭、公共场所以外,医院的场景对清洁细菌、感染有特殊要求的,医院专用的清洁机器人这一细分市场就能容纳好几家创新公司。再比如教育机器人里,机器人可以做特殊行业的培训和教育。
陈士凯说:“深圳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制造基础强,专业化程度高,不单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领先的。依托原有的制造业优势,比如半导体是深圳乃至珠三角的优势,会给机器人产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