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渔民村:踌躇满志进行“第三次创业”

【改革开放40年】渔民村:踌躇满志进行“第三次创业”

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的缩影。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渔民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乘改革开放的东风,1981年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8月30日讯】(记者马晓峰 冯庆)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的缩影。

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渔民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乘改革开放的东风,1981年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

1984年1月25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到渔民村视察,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策肯定会变,但只会越变越好!”这位伟人的一句话,肯定了村里的共同富裕道路,也让渔民村村民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心。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渔民村,勉励村民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新时代,渔民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正通过“第三次创业”续写“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让梦想照进小渔村

漫步渔民村长达350米的文化长廊,20幅铜铸浮雕再现了渔民村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顾名思义,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以打鱼捞虾为生。由于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遂顺江而来。上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鼓励和帮扶下,渔民们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了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清苦。

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村人,邓锦辉孩提时代在鱼塘边度过,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把他“扔”到鱼塘里去摸鱼。当时,他从未想过能住进楼房、开上小车,过着现在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渔民村新落成的股东文化室里,62岁的邓锦辉带着放暑假的孙女正在喝早茶。暑假是他难得的“清闲”时间,平时他总是义务为村里的各种事情东奔西走。“日子好了,有钱有闲,为村里做点贡献心里踏实。”

如今,渔民村的鱼塘已变成一栋栋高楼,捕鱼捞虾从谋生技能变成了邓锦辉的周末休闲消遣的爱好。看着身边的孙女,邓锦辉表示,希望她们能“走出去,自己闯。”

“现在的生活放到以前,做梦都不敢想。以前我们一家几口人住四五个平方米,经常吃不饱,现在我和老婆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股份分红还有好几万元。这些都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80岁的老村民吴锦清感慨道。

创新管理:打造农村城市化的样板

作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样本,“万元户村”只是改革开放渔民村故事的开端。

1992年前后,渔民村集体资产达到800多万元。村民们都当上了股东,每年每人能分红1万多元。“万元户村”变成了“万元人村”,许多在困难时期跑到香港谋生的人都回来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村民们纷纷将房子加盖。一时间,渔民村抢建成风,统一规划的二层小洋楼变成了密密麻麻的“握手楼”。

那几年,不断有村民向董事会提出要改变现状,重建渔民村。在深圳,村民自己要求重建的,渔民村是第一家。

2001年,渔民村不要政府一分钱,以“村股份公司自己组织改造,村民自筹资金”的独特模式,通过抵押贷款,自筹资金约1亿元,新建11栋12层高的住宅楼和1栋20层的综合楼。

2004年8月,共1360套房子通过抽签分到了居民们手中。“每户分到一个单元”,邓锦辉抽到了7号楼3单元,他比划着,“从底楼到12楼,都是我家”。

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颂球介绍,改造后的渔民村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式”社区,渔民村创新采用了“统一出租、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物业管理模式,成立渔丰物业管理公司,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成为特区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样板。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家喜曾对长三角及珠三角的城中村做了不少调研。他说,“渔民村模式不但使政府以最低的投入赢得了管理社会的主动权和土地资源的有效支配,而且还保护了村中居民的利益,使渔民村人在真正意义上向现代城市居民转变。”

这两年,渔民村村口新增往返深圳火车站的“村巴专线”。考虑到不少学生就读于附近的滨河小学,渔民村还在同市公交集团商议开设一趟专线,每天接送两趟学生。“步行要15分钟,夏天日晒雨淋孩子蛮辛苦。”吴颂球表示,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渔民村一贯的宗旨。

砥砺前行:踌躇满志“第三次创业”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在发展中,也最先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近年来,罗湖不断寻求改革和突破,与罗湖同步,渔民村也在时代的浪潮下寻找新的机遇。

“成为‘万元户村’是第一次创业,花园式社区是第二次创业,现在我们都老了,需要新生代来带领大家进行第三次创业。”吴颂球表示。

吴颂球是渔民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1989年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编写了第一套出租管理软件。“虽然好用,但经过十几年,已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同样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还有曾经的股份管理制度。据悉,1992年成立渔丰股份公司时,原始股东有98人,都是村里的劳动力,如今在世的80多位,大多在60岁以上。按照最初的股份管理制度,这些股份不能继承和转让。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股东老化,缺乏创新精神和闯劲,我们需要年轻一代股东的加入,继续带领渔民村前行。”2016年,渔民村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打破了以往股权动不得的僵局,增加股东人数,股份可以由下一代继承,也可以内部转让。

“改革后,股权更加清晰,引入了不少年轻的股东,读了大学的新生代更愿意回村了,解决了后继乏人的困境。”吴颂球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2016年底,渔丰公司还引导股民成立了新的公司——渔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让股东更加直接参与进来,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投资进行更科学的管理。

此前,渔民村已经在戈宝麻的投资上尝到了“甜头”,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已经生产出了戈宝麻保健食品、化妆品、服饰等。“当前戈宝麻的事业和原有的房屋租赁及物业需要巩固,下一步我们也想结合大健康产业,结合人工智能等进行更多、更大步子的探索。”吴颂球表示。

近年来,渔民村出地,与其他公司一起合作开发了幸福万象住宅项目,积累了一些资金。在吴颂球看来,这就是渔民村第三次创业的资本。“我们今年要进行换届,希望新的领导班子敢闯敢试,突破传统的固有模式,带领村子再走出一条新路子,为‘春天的故事’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完)

题图:渔民村内的雕塑展示了昔日的渔村风貌。周红声 刘羽洁 摄

渔民村文化广场是社区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周红声 刘羽洁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