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近日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聚焦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和就业、创业情况。报告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成为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最主要受益者。而与此前相比,海归在金融业就业比例已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海归就业中排名第一的领域。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8月21日讯】(记者肖晗)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近日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聚焦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和就业、创业情况。报告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成为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最主要受益者。而与此前相比,海归在金融业就业比例已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海归就业中排名第一的领域。
京沪粤吸引海归人才最多
最近一年,城市间的“人才大战”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二三线城市,人才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依据《报告》课题组对海归群团体的生源地和现居住地所进行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出省市之间的人才聚集能力区别显著,即有些省市在该过程中成为人才磁铁,吸引和集聚海归,另一些省市则在人才竞争中面临海归人才流失的挑战。
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是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受益者。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均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还另有额外12%、8%和6%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迁移到这三个省市;从增幅上来看则更加明显,北京、上海和广东海归群体净增幅分别为141%、278%和72%,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的海归群体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有超过该群体1.4倍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选择在北京发展,而这一现象在上海则接近3倍。
海归群体流失方面,黑龙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较大,分别为81%、60%、58%、49%和46%,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大战”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95%海归半年内找到工作
《报告》显示,42%的海归回国一个月内可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够在1-3个月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的占比为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需要6个月及以上求职时间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报告》就此分析,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从就业行业来看,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排名靠前,所占比例分别为14%、13%、12%、11%、8%和7%。对比2017年,金融业就业比例重新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升至第一位,同时制造业就业比例也有所上升。但72%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岗位与学习专业不匹配。
而针对收入状况的调查显示,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约有12%的海归税前月收入可以达到15000元以上。与2017年的调研数据相比,可以发现海归薪资待遇有所提升。不过《报告》同时显示,与个人期望相比,仅有20%的海归认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或超出预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分别为49%和31%。
54%海归创业尚未盈利
数据显示,海归群体中,约有5%的海归选择了创业。从创业时间来看,48%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2016年创业海归占比为18%,2015年为9%,2015年以前创业的比例为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是海归创业行业的前三选择。
海归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个人存款”和“朋友亲戚借款或赠款”,占比分别为72%和31%,来源于国内、国外企业入股的比例均为10%,国内风险投资来源占比7%,银行贷款比例为6%,国外风险投资占比为4%。
数据同时显示,约有54%的海归创业企业目前尚未开始盈利,1-3年开始盈利的比例为40%,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4-6年开始盈利占比6%,10年以上才开始盈利的比例为1%。
海归创业者们认为,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仍然是运营成本高,其次是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以及融资困难。而他们认为市场开拓、创业空间支持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方面的支持是海归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但当前创业服务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仍然有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