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8天,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简称“科交会”)将在惠州举行,这是中国高校最大规模的成果展示和交易活动。届时,350所高校和多家企业负责人将从国内外各地赶来,探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实现产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中美创新时报惠州5月15日讯】(记者刘光明宝 莫斌斌 王强)还有8天,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简称“科交会”)将在惠州举行,这是中国高校最大规模的成果展示和交易活动。届时,350所高校和多家企业负责人将从国内外各地赶来,探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实现产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5月14日,第二届科交会新闻发布会在惠州举行,会上通报了科交会目前的筹备情况,并回答了媒体提问。中国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惠州市副市长陈高燕,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和惠州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会。
96所“双一流”高校将参会
发布会介绍,截至5月14日,已邀请到350所国内重点高校(包括16所港澳高校)、海外高校的代表参加第二届科交会。其中,有196所高校参加展览展示,“双一流”高校有96所。现征集到1万多项科技成果项目,其中8200多项将参加现场组织的展览展示和推介,有100个重点项目将进行路演。
第二届科交会的主题是“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携手创新共赢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展览展示、论坛会议、交易合作”三大板块,重点突出交易合作,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石油化工等领域。
本届科交会除继续保留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展、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外,还将增加首届科交会成果回顾展、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展等。
本届科交会还将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协同发展高端论坛”、“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及“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等活动,在活动规模和影响力方面实现升级。
其中,智创大赛将有208个作品参赛,组委会遴选出36个优秀作品进入总结赛,并在科交会期间参加总决赛现场路演,最终评选出金银铜奖和优胜奖。
本次活动的重中之重是推介洽谈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结合首届科交会的办会经验和高校及企业的实际需求,今年将设立高校科技成果项目路演厅、科交会协办城市及地方城市重大技术需求发布厅、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区。
已有99个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惠州
首届科交会的成果已有多项进入落地、转化或产业化阶段。
陈高燕介绍,首届科交会现场交易科技成果696项,校企意向签约289项,签约金额约11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意向签约有227项,签约金额约8.5亿元。截至目前,科交会期间与高校签约的惠州企业中,已正式落地的项目有99个,涉及金额7584.2万元,其他项目仍在推进中。
去年,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总投资350亿元,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目前,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5所高校已正式同意入驻大学创新园,并将在园区设立研究院,开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研究。在第二届科交会开幕式上,将举行这些高校的入驻签约仪式。
除了教育部“潼湖·大学创新园”项目,99个落地惠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及重大平台建设项目都将在本届科交会“首届科交会回顾展”中重点展示。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科研教育基地项目、惠州现代物理与清洁能源广东省实验室、北斗开放实验室等。
陈高燕还说,今年报名参会的高校已超过去年,参会人次预计将达到3万人次。今年还邀请了江苏泰州、安徽滁州、深圳、肇庆等城市作为协办城市,大会期间,协办城市将组织当地重点企业组团来参加科交会活动。
推动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当前,广东正在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科交会的举办对此将产生什么影响?
广东省科技厅是第二届科交会主办单位之一,该厅产学研结合处负责人张志彤介绍,相比其他先进地区,广东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并不突出。广东的优势在产业和市场,尤其是制造业基础良好,智能制造业发展较快,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广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比较有优势。
本届科交会将围绕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需求,并与广东的经济特色和产业优势紧密结合,有利于发挥广东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打造高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的全国性平台。通过科交会,广东可以抓住成果转化的关键,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科技成果,使广东成为国内外创新成果汇聚的首选地,推进广东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另据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副处长靳天来介绍,此次还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6所知名港澳高校参展参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湾区内各地教育的合作将更加紧密,资源和成果共享将更加密切。近期,惠州市政府已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科研、办学方面紧密合作,同时还与其他港澳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