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长寿之乡 感受民生点滴变化

走进世界长寿之乡 感受民生点滴变化

一大早,在离梅州市蕉岭县城30多公里的南磜镇石寨村,年过六旬的郭伯就来到11路农村公交车站等候。老人拎着自家产的咸菜、黄酒等,准备进城探望孩子。“农村公交很方便,想见孩子了就进城”。

【中美创新时报梅州4月15日讯】(记者汤凯锋 陈萍 柯鸿海 陈晓光 林剑湧)一大早,在离梅州市蕉岭县城30多公里的南磜镇石寨村,年过六旬的郭伯就来到11路农村公交车站等候。老人拎着自家产的咸菜、黄酒等,准备进城探望孩子。“农村公交很方便,想见孩子了就进城”。

连通城乡,改变老人生活的,是日渐完善的城乡公交体系。

2017 年以来,面对“改善城乡交通”的民生呼唤,蕉岭把城乡公交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推动城乡公交落地。截至目前,该县城乡公交线路已实现8个镇全覆盖,97个行政村中有92个行政村开通了公交线路,覆盖率达95%。蕉岭成为广东率先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县(市、区)。

“出行方便了”“教育上来了”“看病方便了”“环境更美了”“收入增加了”……作为世界长寿之乡,近年来,蕉岭精准把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建设。随着一系列民生举措落地,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欠发达地区的“民生新考”

“我们这里推崇中医,很多人平时看病就找乡下赤脚医生,除风湿、调肠胃等也主要靠中医,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自己信任的医生。”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的徐伯说。

百姓喜欢看中医,但看病条件却十分简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病的场所大都由医生临时设立,“中药西药混合摆放,打针就坐在大家喝茶聊天的凳子上……”九岭村卫生站村医徐亮能感慨道。

乡村卫生站建设滞后,县城医疗设施同样吃紧。蕉岭县人民医院只有220张床位,很多患者只能加床位住走廊。
“群众期盼改善看病条件和提高治疗水平。”蕉岭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峰松坦言。

医疗问题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民生呼唤:

交通——蕉岭8镇97个行政村,过去没有城乡公交,群众出行只能依靠民间车辆,时间不固定,车次没保障;

教育——义务教育城镇学位不足与高学历人才不足并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环境——有好的山水,没有好的设施,城乡基础设施“欠账”多;

……

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带着团队长期在蕉岭做基层治理调研,对蕉岭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深入研究。他认为,蕉岭近年来所遇到的“民生新考”,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下,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各地必须完成的一道课题”。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蕉岭人民在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高质量、环境高颜值,更加期盼可预期、可持续的幸福美好生活。” 蕉岭县委书记陈伟明表示,近年来,蕉岭县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定了每年推进“十大重点工作”“十大重点工程”“十大民生实事”的工作举措,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生态富民产业的兴起

“发展的不充分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少,新型建材产业总量不够大、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长寿健康产业基础还不厚实,发展水平不高。”蕉岭县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蕉岭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一方面,蕉岭引进创新工艺,推动传统建材产业向新型建材产业高端发展。

走进塔牌集团生产线,年产600万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第一条万吨生产线已点火投入试产。

这是塔牌集团日产2万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的一部分。“整个项目完成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可产熟料600万吨、水泥800万吨,年余热发电量2×20兆瓦,年协同处理城乡废弃物15万吨,成为打造百亿新型建材产业的强大‘引擎’。”蕉岭县科工商务局局长罗建阳说。

另一方面,蕉岭抓住群众对健康长寿的需求,发挥世界长寿之乡的优势,打造生态富民的健康产业。

长潭镇石窟河畔,总投资35亿元的铁汉生态养生产业园正加速推进。“我们依托吴清平院士工作站、南山寿博士工作站等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融蕉岭长寿文化体验、微生物科技产业研发、田园康养生态休闲、基因检测预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健康养生综合体,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蕉岭铁汉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健康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培育。目前,在一杯茶、一瓶水、一粒米、一棵笋、一瓶蜜等“五个一”富硒长寿食品开发的基础上,蕉岭已建立起7大农产品生产基地、11家规模以上长寿健康食品企业、37个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开发长寿食品70多种,年产值达8亿多元。

“我们抓住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广东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机遇,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等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为农民持续增收、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出实现路径。”蕉岭县委农办主任涂政平表示。

坚持高质量发展,让蕉岭的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17年,蕉岭实现生产总值79.38亿元,比增7.5%,增速居梅州市第1位;实现人均GDP3.76万元,比增7.1%,增速居梅州市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亿元,比增10.04%,其中国税和地税收入增速居梅州市第1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1亿元,比增34.7%,增速居梅州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亿元,比增5.2%,增速居梅州市第3位;共获得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梅州获批数量最多的县)。

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乡融合的多元效应

站在蕉岭县城长寿广场眺望,碧绿的石窟河蜿蜒南流,两边青山翠绿。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一个贯穿南北的慢行系统正在形成,石窟河“十里画廊”雏形初现。

“十里画廊”北起长潭、中穿蕉城、南至三圳,全长20余公里。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对沿河沙墩、滩涂地进行整治及美化绿化,在现有的沿岸滩涂地外侧建设绿道和栈道,规划建设观景平台及配套景观工程,对石窟河堤沿线绿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等。

“这条‘画廊’建设得很及时,市民喜欢有好的休闲场所,也期盼县城建设更加现代化。”常在河边散步的陈伯看着日益完善的画廊,内心十分高兴, “绿道还配套了公共直饮水,直接摁开就有水喝……”

“打造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就是要发挥生态优势,打造山水绿城,让城市和乡村连接起来,充分融合,补齐短板。”蕉岭县水务局局长古育辉说。

蕉岭以城乡融合为抓手,推动解决全县各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石窟河“十里画廊”所经区域,不仅有城区,还有长潭白马、三圳九岭等乡村,这一带是广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让城乡在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涂政平表示,目前,蕉岭正全域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在城乡融合的推动下,各领域的民生期盼正在变为现实。

“十里画廊”边上,新城中心地段,桂岭学校建设紧张推进,预计今年9月开学。占地100亩、规划设置520张病床的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已经启动。同时,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也启动迁建工作。乡村医疗方面,全县完成8间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及69间村级卫生站升级改造。

城乡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3%,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古育辉表示, 蕉岭每个镇都要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今年计划投资1.7亿元,完成3个镇级及149套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此外,全县97个行政村中有92个行政村开通了公交线路,覆盖率达95%。

民生问题逐一解决,社会治安也稳中向好。“蕉岭的民生举措落地快,让群众感受到生活真的在变好,所以群众愿意把精力放在田间地头,去谋得更好收成,这也是这里成为平安县城的重要原因。”马华认为。(完)

石窟河“十里画廊”美观雅致,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张奕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