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从“中哈”关系到中美关系  2018哈佛中国论坛成果观察

 为期两天半的第21届哈佛中国论坛于美东时间4月8日在波士顿海港会展中心圆满落下帷幕,一千多位来自中美两国及世界各地的听众出席了这次盛会,并取得了一系列论坛成果。 

【中美创新时报波士顿4月13日讯】(记者温友平)为期两天半的第21届哈佛中国论坛于美东时间4月8日在波士顿海港会展中心圆满落下帷幕,一千多位来自中美两国及世界各地的听众出席了这次盛会,并取得了一系列论坛成果。正如本届哈佛中国论坛的主题“凝聚时代力量”,这次论坛所呈现的内容精彩纷呈、信息量巨大,它一如既往地贯穿二十多年所沉淀的特色,聚焦当下中美关系、科技、金融、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热点,并努力从这样一个中国与哈佛大学关系日益紧密的开放观察平台来瞭望最具时代特色的中美大国交流乃至全球一体化的交流与合作。这就是哈佛中国论坛作为一个由哈佛大学中国学生组织性质坚持不懈并锐意创新所走过21年来的最大成果。而对于本届论坛所聚焦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美贸易关系、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的世界新经济业态、中美人文文化的深度交流、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主题内容的思想盛宴,无疑是充分演绎并凝聚了时代的力量。

据介绍,哈佛中国论坛从创办伊始,就把中美关系作为论坛的一个重要主题内容。第21届哈佛中国论坛于4月6日召开之际,适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之势,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成为论坛的焦点内容。对此,与会演讲嘉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从“中哈”关系到“如同一对老夫妻”中美关系

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在出席7日哈佛中国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上,他详细介绍中国与哈佛大学的“中哈”关系发展历程,并幽默地将中美关系比作夫妻关系,需要同甘共苦。

在致辞中,柯伟林充分展现了一位哈佛教授的风范。他以幽默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丰富的实例,向现场观众呈现了中国与哈佛大学关系发展的历程。他介绍说:“哈佛大学建立于中国晚明崇祯时期,自从建立以来的200年后,哈佛对于中国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直到1879年第一位中国外派中文教师戈鲲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受聘到哈佛大学任教,开启了中国与哈佛大学新的篇章。之后,哈佛大学与中国不断在文化、民主进程、外交上进行着新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柯伟林教授的进一步介绍,一幅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更加紧密“中哈”关系图更是呈现出来:外交上,历代国家领导人来到哈佛并发表演讲;经济上,柯伟林教授以万向集团在美国的蓬勃发展为例,指出中国在美国社会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上,哈佛大学在上海建立哈佛上海中心,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哈佛大学也对发展中国关系大力支持,建立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哈佛学子提供了解中国的资源与窗口。

对于柯伟林教授所阐述的日益紧密的“中哈”关系,早已经成为每届哈佛中国论坛的一个热词。而已经走过了21年的哈佛中国论坛更是“中哈”关系紧密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和载体。

最后,柯伟林教授从“中哈”关系上升中美关系,并对中美关系表达了独特而乐观的见解。他将中美关系比作“一对老夫妻”,虽然有时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但是最终都需要同甘共苦,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他说:“中美关系就像是夫妻一样紧密,在座的都是其孕育的孩子,你们的主要责任就是争取这个家庭的团结合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球最大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雷伊·达里奥在6日出席欢迎式上谈及中美贸易摩擦时,他毫不掩饰对于现在局势的担心,他说:“我对美国以牙还牙的处理方式非常担忧,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但同时他又说:“我认为中美之间的协议是可以达成的,中美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他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不会导致一场螺旋式的对持,相反,中国领导层对特朗普的政治权宜之计将采取更长远的观点,以寻找多个共同点的渠道来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Stephen Orlins在出席7日的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表示,现在中美贸易摩擦还在试探和协商阶段,还在就关税问题征询企业和民众的意见,希望90天期限内谈判能够取得进展,他对总体形势仍然保持乐观。他说:“也许我们在一两年内会走错,但最后总会走向正轨,因为无论是哪个政府,最终都要听取民众的意见,而民众希望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双方的产品和服务,我只希望这一天不要来得太晚。”

关于中美贸易关系迄今为止的影响,Stephen Orlins表示目前在中美两国都造成了忧虑甚至恐慌,甚至有部分农业大州的议员认为特朗普可能会因此失去一部分选民的支持。他也十分担忧贸易站有可能最终爆发,希望在90天的期限内双方能够尽快达成共识,不再纠结于贸易摩擦,而是更多投入到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教育等领域中去。他还在演讲中反复强调说:“中美关系的未来掌握在与会的各位手中”。

著名主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则总结了开幕式上嘉宾观点,他说:“中美两国尽管在经济方面存在竞争,但不必依然成为战略对手。我们(指中美关系)都睡在一张床上,尽管做的梦不一样,但当温度下降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彼此取暖。”最后,蒋昌建还引用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来表达目前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展望。

此外,蒋昌建还在“中美关系的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分论坛上对近期中美贸易摩擦表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说:“‘贸易战’真正起作用将会是几个月之后,因此政治家拥有足够时间谈判,平衡各方权益。从各个国家发展历程上看,在新的国家领导人上台之后多多少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纵观历史,基本得到了缓慢却有效的解决。”

特朗普政府团队缺乏中美关系专家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是当今美国外交界和学术界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出席2018哈佛中国论坛闭幕式表示:中美贸易战不会影响中美基本关系,它的爆发只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内缺乏对中美关系政策基本原则了解的人才。

谈到当今中美两国元首,芮效俭认为两人都经历了一段历史矛盾的时期,但是两人之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特朗普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任何政治生涯、没有任何军队经验的总统;并且,特朗普总统周围的人,包括其家族与政策顾问,之前均不了解华盛顿的政治运作。他认为,特朗普作为一位依靠家族企业起家的商人,在运行企业时,当他做出决定便可以得以执行;然而,作为美国总统,特朗普面临着联邦制与三权分立制的掣肘,总统做出的决定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这对特朗普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习近平主席正好相反,他亲身经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拥有十几年“从县到省,再到中央”的从小至大的从政经验,“正好集历任中国领导人的优点”。他认为,这种不对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美双方国民对于国家前景的判断。

芮效俭称赞,中国领导人往往对关键性问题的原则性把握很强;而美国领导人如果没有事先咨询过政治顾问,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朗普总统甚至时常出现在不同场合观点前后完全不一致的情况,这让白宫发言人苦不堪言。

芮效俭认为,中美贸易战并非只是贸易争议,而是特朗普政府团队中缺乏了解处理中美关系的人才。事实上,美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贸易争议,例如美国曾在上个世纪极力抑制日本的迅速崛起而频繁采用贸易战,限制日本出口,并最终成功打趴日本。但本质上,美国和日本、加拿大等这些任何一个国家的贸易关系还是趋向稳定的。

芮效俭认为,中美之间的基本外交关系并没有因贸易战被毁掉,只是到了一个特殊转折点。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特朗普政府团队中缺乏中美关系专家。

所以,他认为目前的贸易战不会影响中美基本关系,只是目前美国政府急需填补在对外关系上的知识缺口,吸纳有建设性建议、意见的外国问题专家,组成更专业的总统顾问团,“虽然这很困难,很多优秀人才没有面对特朗普总统的勇气,不愿加入特朗普团队。”

对于芮效俭的观点,同场与他展开对话的《邓小平时代》作者、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荣休教授傅高义也表示赞同,他说,特朗普政府却是需要弥补中美外交知识的缺口,尤其是增加对外关系的专家团队,但问题是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加入这个团队,对促进中美关系真正发生作用。傅高义最后表示,我们坚信中美关系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完)

题图: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教授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Stephen Orlins在论坛开幕式上的对话。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