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资本市场以更包容姿态迎接“红筹”回归

(经济观察)中国资本市场以更包容姿态迎接“红筹”回归

30日,中国政府发布重要文件,明确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可通过发行存托凭证或IPO的方式在境内上市。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接海外上市企业回归。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上海3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潘清 桑彤)30日,中国政府发布重要文件,明确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可通过发行存托凭证或IPO的方式在境内上市。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接海外上市企业回归。

30日晚间,国务院转发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旨在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作用。

《意见》明确,纳入试点范围的创新企业应“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相当规模”。

海外上市中概股“回归”,无疑是这份文件最重要的看点之一。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且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将可通过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存托凭证的方式上市,具备股票发行上市条件的试点红筹企业也可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上市。

中国股市位居全球第二大股票现货市场,但优质上市资源流失海外,可说是其“难以言说之痛”。

过去十多年间,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BATJ)等在内,一批中国新经济领域的代表性企业选择在美国等境外市场上市。

BATJ们海外上市,除由于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与中国公司法确立的“同股同权”原则不相符之外,较长的上市周期和净利润等A股IPO“硬指标”也是原因。

伴随经济转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企业不断涌现,新经济在中国GDP中的占比逐渐提高。但反观A股市场,绝大部分市值仍被金融、地产、石油、石化、消费等传统行业占据。

“因为种种原因,A股错失了很多科技龙头企业。一些企业已经成为市值超万亿元的巨头,本土投资者却无法分享其成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这也恰是引导红筹回归受到各方关注及欢迎的主要原因。

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吸引力也日益增强。A股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新兴资本市场,而且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资本市场。

在此之前,知名网络安全企业360已经通过私有化方式从纽交所退市,并通过借壳的方式挂牌上海证券交易所。百度、京东等海外上市企业也纷纷表达了“回A”意愿。阿里巴巴则已着手准备A股上市计划。

对此,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监管机构将负责“把路修好”。而此番明确红筹企业以CDR或IPO方式回归,被市场视为监管层“修路”行动的重要一步。

亿信伟业基金首席顾问江明德评价认为,CDR不仅可有效解决境内外法律及监管差异的难题,也将尽可能降低超大型红筹企业回归对境内市场的冲击。“这一创新手段的推出,标志着在‘海外军团’回归问题上,境内资本市场的态度更加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此番公布的试点范围中,包括了尚未在境外上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的创新企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企业也被纳入。

延续多年的以净利润为主要考察指标的A股上市标准也将因此改变。《意见》称,针对试点企业可能存在的尚未盈利和未弥补亏损问题,证监会已启动程序,修改相关部门规章。

这也意味着,包括借道CDR回归的红筹巨头,以及通过“绿色通道”登陆的“独角兽”,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经济军团”。

在星石投资合伙人、首席策略师刘可看来,《意见》明确行业范围和规模门槛,有助于严防“毒角兽”伪装成“独角兽”扰乱资本市场,A股或将迎来“价值成长股”投资浪潮。(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