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广东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3月27日讯】(记者吴少敏 姚瑶 郑慧梓) 26日,广东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在广东成长起来的科学家
陈小明和瞿金平同为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也都是在广东成长起来的科学家。
陈小明是广东揭阳人,1979年参加高考后进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学习和工作。他长期从事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我结缘化学研究,正如美丽的化学反应一样,充满了美丽的意外。”陈小明说,他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若干在传统条件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的重要反应,其中2002年的研究结果有力证明了国际上争论不休的“Gillard机理”,被国际化学界认为是“关键突破”。在国际较早开展配位聚合物和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是该领域国际上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首次合成并报道了一种金属—咪唑微孔材料,因其优异的稳定性和性能,成为国际上研究最多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之一。
瞿金平是湖北黄梅人,1977年参加高考后进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塑料机械及加工专业学习。他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新型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科学上我不喜欢走前人走过的路,乐于独辟蹊径。”今年61岁的瞿金平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将机械振动力场引入塑料加工成型的全过程;将原本螺杆剪切流变加工的原理变成了偏心转子拉伸流变加工原理;并正在开展与拉伸流变塑化加工原理与技术相匹配的一系列制品短流程成型制造技术创新研发。凭借这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他先后获得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三次获得了国际技术发明和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动请辞行政职务专心科学研究
巧合的是,陈小明和瞿金平分别主动请辞行政职务,专心科学研究。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陈小明再次向学校请辞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一职。卸任院长职务后,他把节省出来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和培养年轻学者上。3年前的一次热分解实验,他和团队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和研究方向。
陈小明清晰地记得,当时实验出现了小爆炸意外,他为了学生安全,建议立即停止实验,但学生却认为安全可控,对爆炸产生了浓厚兴趣。正是这次美丽的“意外”,他们合成出新型高效低成本含能材料分子型钙钛矿。不久前,《Science China Materials》刊发文章,介绍陈小明团队的研究成果,首次披露分子型钙钛矿可作为一类新型低成本高性能的含能材料。“火药是我们国家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现代炸药却是西方发明的。希望推动新材料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生产自主发明的国产炸药,媲美西方最好的炸药。”
瞿金平于1998年—2007年担任华工副校长,在50岁换届轮岗时主动要求卸任,重新投入科研工作。“现在由年轻学者担纲重任,我作为技术骨干,要听他们指挥。”瞿金平笑着说,他们结合拉伸流变技术研制了动态分配多层薄膜吹塑技术开发高性能薄膜系列产品,中国新疆等地的种植业大面积地使用农用地膜,现在已运用了新技术,实现地膜不易破、可全回收,对防止土地污染和塑料回收利用有重要作用。
瞿金平说,国家高分子产品及其制造装备产量世界第一,但是高分子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他和团队要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攀登,加快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完)
题图:陈小明院士。王辉 摄
瞿金平院士。王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