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玩转“戏服元素”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今年的广府庙会,百年老店“状元坊戏服厂”设置的摊位摆放了多款文创小商品,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更有粤剧粉丝认出摊位前的“大咖”,是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传承人董惠兰。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3月8日讯】(记者刘丹颖)今年的广府庙会,百年老店“状元坊戏服厂”设置的摊位摆放了多款文创小商品,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更有粤剧粉丝认出摊位前的“大咖”,是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传承人董惠兰。
而兰姐的身边多了一位90后女徒弟何凤婷,她既是董惠兰的外甥女,也是摊位上玩转“戏服元素”的原创设计者。有了这位“非遗二代”的加盟,百年老店迈上了时尚化转型之路。
临危受命
探索“广州戏服”文创产品 董惠兰已经做了近40年的戏服,身为目前广州戏服项目唯一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坦言几十年来花了不少心血培育新人,但他们“最后还是吃不了这碗饭”。经历过全手工制作的年代,匠人日夜兼程只为赶制出粤剧演员身上精美的戏服,何凤婷自幼耳濡目染,对这份职业心有敬畏。
三年前,戏服厂面临倒闭危机,何凤婷辞工到阿姨店里“做帮手”。半路出家的她不单刻苦学会了全套戏服制作工艺,还借助商科专业背景和原先在奢侈品行业的工作经历,探索如何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连接起广州戏服的传统与未来。
“人们只是缺少打开一扇窗户来认识广州戏服的美。”何凤婷入行时,戏服厂内外交困,交不起店租,连老师傅们的薪水也难以为继。
“做一些衍生产品解燃眉之急,旁人又会说你不务正业。”何凤婷说,苦恼时是阿姨拿出全部积蓄无条件地支持她投入设计“广州戏服”文创产品。
今年庙会推出的Q版粤剧手机座、Q版粤剧钥匙扣、舌尖上的“四大美人”镜就大获好评。作品的灵感来自粤剧中“状元郎”和“公主”的传统经典造型,分别有状元、公主、小生、花旦、唐明皇和杨贵妃,绘成迷你版动漫。
而“舌尖上的四大美人”镜则是把四大美人的经典造型与广府点心元素相结合,月亮设计成广式蛋挞的外形,把粤剧剧目《关公月下释貂蝉》卡通造型化,创意十足。其中一款文创产品“Q版粤剧手机座”还拿到广州第三届“非遗”创意设计比赛铜奖。
“大家花几十元买一件小物件,就会联想到它背后的文化,我们用‘小产品’唤起童年的共同记忆来赢得更多受众,比如以前追过的连续剧里的戏服扮相。”何凤婷小时候痴迷古装戏,同代人看《还珠格格》的时候她对剧里每件格格装扮都格外留心。这些被提取出来的“戏服元素”融进了一件件文创产品里,它们也包含着何凤婷的理想,让“非遗”文化走近年轻人。
为此她走上世界知名的年度思想聚会TEDx的讲台,用粤语讲述“广州戏服”。更期待未来能带着传统而时尚的广州戏服走出国门,让更多人欣赏广府文化。
推陈出新
走出广府文化“国际范儿” 这对师徒在本届广府庙会上参与的“戏服展示”环节,不单秀出了传统款戏服,更把改良款搬上舞台,现场博得街坊以及粤剧爱好者连声喝彩。
其中一件被命名为《凤游花城》的戏服寓意“凤佑花城”富丽堂皇,呈现了传统广绣固有的色彩艳丽、纹理细腻、针法繁复等特点,采用“凤凰”图腾绣上外披,边缘覆盖蕾丝珠片,尽显中国女性的柔美。
何凤婷说,“戏服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年轻人不一定了解粤剧和戏服文化,而这些戏服技艺上的美人人都可以欣赏。
过去,董惠兰匠心巧做,把每一件手工戏服变幻出独特的“广州印记”。而传统戏服的式样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她语气中充满自豪,“像香云纱那样难伺候的面料也能设计出双色相拼的式样,缝制工艺也是独创的。”
如今,广绣最经典的木棉、素馨等花朵元素,龙凤及飞禽走兽等被广泛运用,但很多人仍不了解传统戏服背后代表的粤剧文化乃至岭南文化。
在新旧传承、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如何保留传统经典的主线,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改良设计,做出叫好又叫座的“非遗”文化产品,是董惠兰、何凤婷这对师徒着力的方向。
“比如《帝女花》的戏服是经典之作,必须遵照传统工艺制作;而《杨贵妃》的扮相就大有空间,我们在腰带上保留了传统味,改良后的贵妃装更轻巧时尚了。”何凤婷期待,接下来能做一些“非遗”文化的体验项目,打破人们对戏服的固有印象,变得更贴近生活,带着广州戏服走出状元坊、十三行,走出广府文化的“国际范儿”。(完)
题图:百年老店“状元坊戏服厂”推出的改良款戏服在广府庙会上展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