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强磁场 3年累积吸引海归超9万人

ͼΪº£¹é²©Ê¿²Î¹ÛÁú»ªÇø¹æ»®¹Ý£¬Á˽âÁú»ªÇøÇé¿ö¡£

90后海归黄启洋从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并与清华、北大几个朋友开始创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今年,他来到深圳寻找创业新契机。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12月20日讯】(记者胡百卉)90后海归黄启洋从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并与清华、北大几个朋友开始创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今年,他来到深圳寻找创业新契机。

“这几年中国发展迅速,留学生纷纷回到中国。我一直关注深圳政策,发现这里对创业扶持力度很大,创业氛围很好,产业链也完善,很适合有想法的年轻人。”黄启洋说。深圳的吸引力,早已跨越年龄界限。美国优想生命科学的邓体良博士1983年就留学美国,今年他也带着项目回到中国,并因为“深圳在海外的声誉很好”,特地将回国考察第一站放在深圳。

内有政策支撑,外有地缘优势,深圳正逐步形成吸引海外人才的强磁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今年11月份发布数据显示,深圳市引进留学人员数量连续3年增幅超过40%。累计引进留学人员超9万人,深圳留学人员企业总数达42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留学人员企业达62家。

创新企业打响深圳知名度

“没有人知道旧金山政府做了什么,但大家是先知道Facebook、Google,知道硅谷一大批知名的企业,才知道硅谷这个地方。”在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看来,深圳已经有腾讯、大疆、中兴等一批知名企业,政府应该在国际上打响这些企业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因为创业者是奔着‘孕育知名企业的摇篮’去的”。

贾西贝是华傲数据CEO。去年,他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与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作为一家扎根于深圳的“海归”企业,华傲数据经历了从英国到中国,从北京到深圳的辗转过程。

2004年,贾西贝赴英留学并获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同为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的马帅和吴颖徽是贾西贝的师兄弟,他们共同在爱丁堡大学成立了数据库研究组,这便是“华傲数据管理研究团队”,也是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2011年,贾西贝和华傲科研团队回到中国创业,首先来到北京。

此时,南粤大地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了贾西贝的目光。贾西贝称,华傲的成长榜样,是以腾讯、万科、平安为代表企业,而深圳有更多这样的民营企业,“当时北京和深圳都很看重我们的项目,而深圳的商业氛围更适合我们,这里有很多创业的草根公司。”于是他从北京“跳”到了深圳。

贾西贝来到深圳不久后,刘自鸿的“柔宇”也在深圳落户。凭借着在柔性显示的研究成果,柔宇科技先后获得全世界十余家著名风投机构的五轮投资,估值突破30亿美元,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独角兽科技创业公司之一。

刘自鸿曾表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创业成功的校友们不断激励着自己的创新热情。而今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电子工程博士Alex来到深圳,他坦言,自己是被学长刘自鸿的故事激励而来。

在他看来,深圳是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今天的深圳,正吸引着全球各类创新企业家。“刘自鸿的故事如果发生在美国硅谷,也许就不会这么精彩,因为加州无法与深圳的‘制造商生态系统’相匹配。”Alex说。

不仅如此,深圳的知名企业在激励诸多海归来深创业的同时,也成为许多海归人才的就业“归宿”。深圳市海归协会秘书长唐安丽表示,深圳市诸如腾讯、华为、顺丰等名企给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选择,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大疆、比亚迪等企业也吸引了很多海归人才。

“海归”积极融入深圳政经领域

2010年,刘若鹏等5位海归创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如今其业务横跨五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光启集团与朗科、迅雷、柔宇科技、华大基因、光峰光电等企业已成为深圳海归经济的中流砥柱。2013年,“海归”杨鹏带头筹备近6年的深圳市海归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正式注册会员目前超千名,其中产生了5位深圳市政协委员,为深圳市的海归政策和城市发展献智献策。

从2000年不到千名海归,到如今海归数量超9万人,深圳市17年来逐渐形成的“海归友好”环境,使得来深的海外人才数量连年攀升,海归人数连续3年增幅超40%,2017年增幅将超50%。数以万计的海归人才融入深圳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人才竞争力中的重要支柱。

截至去年底,深圳共有1364名海外留学人员入选“孔雀计划”,其中17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深圳留学人员企业总数达3900多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98家,超亿元产值的达59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融入深圳,他们将会带动深圳由制造业驱动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

在唐安丽看来,海归人才对于深圳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在政治协商方面,深圳市海归协会有5名政协委员,他们能够在海归政策、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建言献策;在创业生态方面,很多海归创业者从事新兴科技领域,他们能够将国外的新科技引入深圳,促进深圳科学技术发展。”此外,海归人才也让深圳这座城市更具活力。

作为深圳市海归协会的主席,杨鹏16岁赴英留学,22岁归国,自2008年开始组织海归人员举行各种创业就业活动,并在5年后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发起、政府指导的公益性海归协会。2015年,杨鹏正式成为深圳市政协委员。在以委员身份第一次参会时,他就提出:“深圳是个创业之城,我建议加大对海归的帮扶力度,吸引更多人回来创业。”

在今年初的深圳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杨鹏指出,海归人才中固然有部分人选择创业,且多数从事人工智能、云数据等高科技行业,这些项目前景虽被各方看好,落地却困难。他认为,在技术应用方面深圳应该发挥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产品化,大规模生产。他建议政府在企业技术应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和行业指导。

深圳参与人才竞争还须“补短板”

杨鹏如今已在深圳生活了十余年,回忆起刚回到中国时候的感受,他表示:“不熟悉中国的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朋友,感觉十分孤单,也很迷惘。”历经曲折,最终创业成功的他,把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了一番,最终促成了海归协会的成立。“尽管深圳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不少优惠政策,但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大部分海外留学生都不了解相关政策。”

在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杨鹏表示,不少发展很好的企业不时能拿到补贴,而一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反而不知道怎样去申请补贴。“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正在成长阶段企业的扶持,如及时向这些企业宣传帮扶企业的政策。”杨鹏建议,要充分发挥商协会的作用,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及时让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者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对于大部分海归创业者来说,政策、融资和人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三大难题。

留美博士吴征瑜创办的深圳诺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全球无扰式生命监测领域的先行者,他表示,“拿到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帮助是比较大的,能用于购进仪器设备。但对科技公司来说,更缺的是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有优秀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多数来自有国际化商业环境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

在近日召开的深圳2017院士专家高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对深圳人才现状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深圳市院士人数不足北京的1/30,中央“千人计划”人数不足北京的1/6,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数量均不足北京的一半。

“海外部分顶尖人才因深圳新一波政策来到这座城市,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深圳各个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贾西贝说,深圳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本土人才的储备量仍略显不足,“人才金字塔的‘夹心层’有缺失和漏洞,创业公司少不了‘土鳖’,团队能协同运作、成员各司其职才是主要目标”。

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痛点,智联招聘CEO郭盛认为,深圳应从多方面着手,帮助海归人才顺利融入中国的环境。首先,应给予海归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资源对接,实现快速成长。同时,在新雇主经济下,雇主应给予具备“双元文化”的海归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更加开放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此外,应成立一些帮助海归人员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创业指导、包括产品孵化、团队组建和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当然,海归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视野、语言、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完)

题图:今年4月的一次人才交流活动中,300多名海归博士带项目回深圳觅商机。鲁力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