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里的老裁缝 密密缝制慢时光
刘佐裕已年过花甲,但是看上去却依然年轻,最关键的是拥有着一份优雅。仿佛你面前就站着一个“广州科林”。1974年,18岁的他被分配到“东方服装公司”,后来成为洋服老字号“信孚”的中坚。如今百年洋服店“信孚”在广州珠江新城以新面目重生,他是最关键的匠人。老店新生不容易,他在繁忙的CBD里,密密缝制着一道道慢时光。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11月6日讯】(记者郑雨楠)“想一想自己也是一个幸运儿,在分配工作的年代里,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刘佐裕说。
刘佐裕已年过花甲,但是看上去却依然年轻,最关键的是拥有着一份优雅。仿佛你面前就站着一个“广州科林”。1974年,18岁的他被分配到“东方服装公司”,后来成为洋服老字号“信孚”的中坚。如今百年洋服店“信孚”在广州珠江新城以新面目重生,他是最关键的匠人。老店新生不容易,他在繁忙的CBD里,密密缝制着一道道慢时光。
“信孚”:广州最早的洋服店
广州是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城市之一。当满大街的长袍马褂中开始出现“三件套”的身影时,精明的三水人邓月波便于1880年在沙基西街30号开设了广州第一家洋服店“信孚成记”,这也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家洋服店。到了改革开放之时,“信孚”已拥有超过80人的生产队伍。
“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人大排长龙地前来定做西装、衬衣、外套等,订单数量多时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刘佐裕说,这一期间,远洋、民航局、游轮、白天鹅宾馆等员工制服不少都出自“信孚”裁缝之手。当年广州第一代空姐的衣服便是刘佐裕和同事亲手量制。
制作一套西服至少20多天
打开皮质工具包,拿出彩色量尺,把插针球戴在手腕处——这是刘佐裕为客户量体前的基本准备动作。
刘佐裕和西服的缘分,要从1974年开始说起。那年,18岁的他刚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州一商局下属的“东方服装公司”(后改名为“信孚服装公司”)。刘佐裕的“入职培训”在缝纫机和布料线头中开启。
几个月后正式上岗,刘佐裕回忆,“那时一个师傅至少会带2位学徒,从量体、裁剪、车衣、里布整理等环节,都要一步步学。”他的第一个岗位便是缝纫车衣,这也是所有工作的入门基础,刘佐裕一做便是十几年,“车衣功夫很重要,对量体裁剪工作很有帮助,如果基础打不牢固,在量体裁剪时有很多小细节都会被忽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纯手工”是匠人价值体现。一套手工西装的制作工序从量体裁剪到完成初样,至少需要20多天的时间,其间需要300多道工序,一针一线缝纫完成。
作为“信孚”老裁缝,刘佐裕在1989年获得中国国家部委认证的高级技师。
所谓慢工出细活,因为产量不高工价高,技术水平高的裁缝师傅也算是高收入人群,“收入足够养活一家人,还可以‘打的’上班。”刘佐裕笑着说。
西关老字号在广州CBD重生
在天河区珠江新城的“信孚成记”里见到刘佐裕时,他刚从海珠区的工厂赶回。虽已是年过花甲,然而合体的浅蓝色衬衣、西裤、外套穿上身后,一份优雅自然而然透露出来,这也许就是男人都梦想拥有一套手工定制西装的原因。
“如今手工定制越来越少,如果不坚持,以后会慢慢出现断层,甚至没人知道广州也有本土裁缝制作的手工定制西装。”刘佐裕说。
在“信孚”工作的19年,刘佐裕一路见证着兴衰成败,从经济起飞初期市民排队定制西装的鼎盛,到受到大批量工业化成衣生产冲击,到因拆迁征地而被迫结业,再到如今再次见证信孚的“重生”。
1993年,“信孚”因拆迁征地从老西关匿迹。刘佐裕言语中透露出几分感慨,“和我同时期工作的师傅,大多数都洗手不干了。”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信孚”的复活,和一个自称“土炮”的IT男有关。
“人是有视觉审美的,向往一切美的东西,当接触到西装文化后,了解得越深便越着迷。”8年前,因为迷上了西装,“土炮”陆卓伟和拍档吴迪晟决定在手工定制西装领域创业。吴迪晟是服装设计师,毕业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习西装设计。就是吴迪晟,让陆卓伟从土炮变西装发烧友。
由于过去在工作上和“信孚”的老师傅有合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冒出了让老店重生的想法。
2017年10月中旬开业那天,陆卓伟还特意请来了“信孚”原有的老工友们吃饭庆贺。
“信孚”的重生,让刘佐裕欣喜。在他看来,裁缝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唯有热爱才能使人坚持。“想一想自己也是一个幸运儿,在分配工作的年代里,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一晃便是44年。(完)
题图:刘佐裕。钟锐钧 翁思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