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I can hear you!”9月29日15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塞林格通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对这次历经21年努力实现的伟大突破,在场的两国科学家都激动不已。
【中美创新时报合肥9月29日电】(记者陈尚营、徐海涛)“I can hear you!”9月29日15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塞林格通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对这次历经21年努力实现的伟大突破,在场的两国科学家都激动不已。
29日下午,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在中国正式开通。这条历经42个月建设、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在北京与“墨子号”量子卫星连接,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
使用刚刚开通的“京沪干线”,白春礼在北京向山东济南、安徽合肥、上海、新疆南山的科研人员表达问候。随后,白春礼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的量子通信地面站,实现了与塞林格的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
在通话中,塞林格向中国科学家近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果表示祝贺,对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量子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出希望,同时对中国即将到来的国庆节表示衷心祝贺。
在通话现场,塞林格与中国“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的心情格外不平静。1996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潘建伟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师从塞林格学习量子物理。
21年来,潘建伟学成回国后,和他的团队在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研发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再到开通“京沪干线”。他和塞林格也从师生关系,发展为当今国际量子科技前沿的深入合作者。
随着“墨子号”量子卫星和“京沪干线”的成功研制,中国已经迈入国际量子科研与应用的最前沿。
“京沪干线”的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上万名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已实现中国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通过这条线路,中国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了京沪间的多项量子保密通信业务应用。
潘建伟表示,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