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迎来了新的机会,中国政府日前为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出台最新政策,其中包括: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9月19日电】(记者任沁沁 张展鹏 魏一骏)中国民营企业迎来了新的机会,中国政府日前为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出台最新政策,其中包括: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
此举意味着中国民企未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更多机会,将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回稳向好。
9月11日,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杭(州)绍(兴)台(州)铁路PPP项目投资合同,沿线通过9个站点,总投资409亿。其中,民营联合体出资200亿,占股51%。
这一纸合同,在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政企合作完成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意义深远。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幸认为,该项目的成功落地,首次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铁路建设领域约束民营资本投资“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确保了民营企业真正能参与到项目中,也标志着中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是2017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任务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职研究人员朱小群认为,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
前些年由于企业各种要素成本急剧上升,一些地方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金融市场虚火过旺,导致不少实体企业“脱实向虚”。
2016年,中国民间投资增速一度出现下滑,当年1-11月仅增长3.1%,增速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下降1.2%,是2012年正式开展民间投资统计以来的首次下降。
为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去年以来,国家出台降成本、“放管服”、保护产权等改革措施。今年以来,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表明生产总体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补短板领域的投资保持较快增速,表明需求也基本平稳。
江苏、广东等地“根据企业实施技改产生的新增财政贡献,对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有效提振了企业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体经济占江苏经济总量的80%以上。江苏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完成16740亿元,同比增长7%。在江苏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达6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民营企业家尤其舍得在技术改造上“砸”钱,投资于制造业的资金中,一半以上被用于技术改造,这一比例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实体经济的民间投资,去年底江苏省发文表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将全面放宽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跟其他各类投资一样“平起平坐”。
截至目前,注册资本86亿元的江苏民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苏民投”)已成立一年多。由沙钢集团、协鑫集团、红豆集团等11家民营企业发起成立,标志着江苏民营资本“抱团投资”、跨界发展模式的开启。
“苏民投”经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3家股东均为各自领域龙头企业,合计总资产超万亿元。苏民投将围绕江苏的一些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资本布局,运营1年来已投资10余个项目,其中不乏已进入IPO排队序列的成熟PE项目。
2014年,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亿元。中民投的成立创新了资本运作模式,其将大量闲置民间资本聚集,实现了单个资本向规模资本的转变。“苏民投”将沿用“中民投”模式。
专家指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需要引导民企转型升级,提升民企转型能力,让民企“想投资”;要鼓励制造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导民间投资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相结合,积极转变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民间投资逐步从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退出,流入能够产生长期经济效应的新兴产业。(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