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浪漫,传承的新篇——今天的中国人如何过七夕 

千年的浪漫,传承的新篇——今天的中国人如何过七夕 

今年的8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虽然如今七夕节的内涵和习俗已发生了变化,但在当下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更多现代时尚味道。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8月27日电】 今年的8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虽然如今七夕节的内涵和习俗已发生了变化,但在当下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更多现代时尚味道。

七夕节回归 中式祈福成时尚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记者梳理今年各地七夕活动发现,随着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七夕节的传统意蕴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挖掘。

“一拜平安吉祥,再拜健康快乐,三拜聪明成才。”浙江温岭市石塘镇日前举办了国家级非遗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活动。“小人节”其实是一种民间儿童节,属于6岁到16岁的孩子。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向神灵“七娘妈”祈愿以求庇佑。

记者看到,许多孩子在现场手持一件叫“彩亭”的祭祀物品。每层纸彩亭上都装饰着一些戏曲人物小泥偶,题材多取材于《封神榜》《西游记》《白蛇传》等神话故事。祭礼中使用的酒都是满盅的,以示圆满。

在甘肃陇南的西和县、礼县一带,不少女性在一周前就开始了她们的乞巧狂欢。陇南的乞巧民俗有着千年历史,长达七天八夜。女性们会通过一系列程式,乞求织女赐予人类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活动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等阶段和祭祀仪式,被民俗专家认为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七夕民俗活动之一。

随着七夕来临,江西南昌的699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了一场热闹的七夕祭。看着传统的汉礼表演,欣赏着华丽的汉服,耳旁响起悠扬的古乐,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考虑到平常逛园区的多是年轻人,我们对七夕文化进行了延伸,使其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据策划方负责人团团介绍,感兴趣是传承文化的第一步,在保留七夕节核心乞巧习俗外,他们新增了汉服文化、周制婚礼、古风舞蹈等展示环节。

拉动“甜蜜经济” 一地鲜花拍出7000万枝

七夕节,少不了爱情的主题。而每到七夕节来临,其独特的浪漫主题也为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商机,掀起一波七夕“甜蜜经济”的小高潮。

据京东数据研究院一份关于七夕礼物的调查显示,26-35岁消费者的七夕送礼喜好是浪漫主题,排在前三位的礼物分别是永生花、酒店预订、蜡烛;36-45岁消费者的选择更趋生活化,爱买大闸蟹礼券、牛排、扫地机器人。

作为中国最大的鲜花产地,云南的鲜花销售情况可算是国内花卉市场的“晴雨表”。据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总经理张力介绍,七夕节前的半个月时间销量就能赶上平时一个月。“2010年七夕节期间我们交易中心拍卖出去的花卉是3000万枝,去年达到6000万枝,今年预计达到7000万枝。”

而鲜花礼盒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南昌一家花店店主小溪告诉记者,今年花店里卖得最火的一款是装有9朵玫瑰花的水晶礼盒,花色可任选,预定价260元。这款礼盒方方正正,透明设计,鲜花直接插在水中。小溪说,这种简约风格寓意“爱你就爱本真的你”,很受追捧。

不过,有很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度过七夕节。“90后”的王舒欣就觉得送礼物的过节方式已经落后了,决定带女友去参加七夕主题的旅游活动。王舒欣说,以前过节是购物回家过,如今走出去过节,更能放松心情增进感情。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梅联华认为,近年来,七夕“甜蜜经济”的热度不断提升。人们的过节方式也从传统单一的购买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化妆品等购物模式,走向体验式旅游、节日婚礼、相亲派对、主题旅游等更为丰富的模式,这也是七夕节在现代生活里新的发展内涵,值得关注。

文化传承需念好“融”字诀

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吴露生说,从汉代开始,七夕节乞巧、表达爱情等内涵基本确定下来并一脉相承。江浙一带从唐宋时期开始,就十分突出七夕节的爱情元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祝福都是正能量的,值得传承。”

“以传统的方式参加传统的节日,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途径。中国传统七夕节,女性们是通过勤劳和巧艺来展现自己的风姿。”云南汉服协会会长刘丹说,穿着传统汉服,参加传统的民俗活动,有斗巧会,才算原汁原味的传统七夕节。

专家指出,曾被淡忘的七夕节重归人们的视线,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爱情节日,显现了七夕在当代的旺盛生命力。

“当今传统节日离不开商业烙印,但一味批判没有意义,建议顺势而为。”上海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员周思杨认为,现阶段正是传统七夕节从“复”到“兴”的过渡时期,舆论应当引导商家从单纯追求商业利润,向带有民族使命感的方向去设计产品和模式转变。(记者袁慧晶、周楠、白靖利、俞菀、董小红、李建平)(据新华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