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一个贫困村的互联网扶贫实践

湖北十堰:一个贫困村的互联网扶贫实践

“一天最少能卖出四五单,多的时候一天十几单、几万元。”31岁的下营村村民庹涛,之前在外做生意,2014年回村开起了淘宝店销售绿松石,去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中美创新时报武汉8月26日电】(记者李伟)“一天最少能卖出四五单,多的时候一天十几单、几万元。”31岁的下营村村民庹涛,之前在外做生意,2014年回村开起了淘宝店销售绿松石,去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是中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个贫困村。村支书刘廷洲告诉记者,下营村过去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主,青壮年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全村339户、1441人有139户、600多人做电商,去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十堰市是中国绿松石矿主要产地之一,2014年以前,下营村已有村民在网上做绿松石生意。2014年,阿里巴巴通过数据检测发现,下营村绿松石网店几乎占据了淘宝绿松石产品首页,交易额当年就超过了2000万元。阿里巴巴授予下营村湖北首个“淘宝村”称号。从此,全村电商快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村电商销售交易额达到7000多万元。

“平时交流多用语音,常用的字也认识。”今年45岁的村民郭明凤识字不多,之前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前年在村里的支持下,从卖豆腐“转型”网上开店卖绿松石手工艺品,累计交易额已达100万元。“去年赚了20万元左右,已经脱贫了。”

记者近日到这个村采访发现,这个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创业,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今年这个村将在全县率先整村脱贫。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发生如此巨变,正是搭上了互联网的便车。

“因为穷,以前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现在不仅年轻人回来了,还带着外地媳妇,现在村里外地媳妇就有37个,外嫁的女儿也有回到娘家创业的。”刘廷洲说,是“淘宝村”招牌吸引了他们。

“村里的幼儿园今年秋季就能开园。”刘廷洲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年轻人外流,村幼儿园都办不了,现在年轻人回来了,孩子多了,村民们都希望办幼儿园。

刘廷洲是村里从事电商的带头人之一,自担任村支书后,他“转型”成了全村电商发展的掌舵人。为了护好“淘宝村”这张名片,村里提出了“淘宝村无假货”的口号,并定期对全村电商经营者进行培训。“做电商无诚信不行,有一户造假,全村的牌子就有可能被砸。”

郭明凤说,做电商就要相互信任,你造一次假,客户投诉,你就会评级降低,就会失去更多客户,就没有了竞争力。

刘廷洲说,电子商务对他们来说,改变最大的是观念。

如今,“淘宝村”的招牌醒目地立在下营村口,“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美丽乡村”等宣传语直接印在了不少农户的外墙上。村里小楼林立,街道整洁,家家户户门前停着小汽车。村里的淘宝一条街上,每家商铺的门楣上都标有淘宝网址和微信号。

下营村村民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带动了一方经济。“一个下营村带动了全乡,现在全乡电商一年交易额有2亿元,400多户人家从事电商行业。”涧池乡乡长王敏告诉记者。

下营村名声大了,也富了。但是,下营村人的危机意识也增加了。除了绿松石,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村民们开始注意身边的土特产,把核桃、土鸡蛋等“挂”在了网上,“互联网+农业”已在下营村悄悄落地。

下营村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做“淘宝小镇”旅游观光的文章。刘廷洲对记者说,正在邀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整村规划,为未来旅游转型做准备。

村里的旅游接待中心已开工建设,村头农旅结合的“荷塘月色”田园观光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吃地道农家菜、住原生态民宿、呼吸新鲜空气、淘心仪的宝贝,正成为周边市民旅游新去向。刘廷洲说,下一步,下营村要建成电商强村、旅游名村。(据新华社)

题图:大山深处的下营村。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