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借助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仙”刘三姐漂洋过海,在海外尤其东南亚地区收获众多粉丝。
【中美创新时报南宁8月21日电】(记者吴小康)近年来,借助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仙”刘三姐漂洋过海,在海外尤其东南亚地区收获众多粉丝。
“刘三姐”是中国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因其出口成歌而被誉为“歌仙”。自上世纪50年代起,根据刘三姐故事改编的彩调歌舞剧、电影,以及大型山水实景剧先后问世。
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团长蒋剑介绍,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进入东南亚,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曾在东南亚创下票房纪录;20世纪80年代初,舞台剧《刘三姐》到东南亚演出,再一次掀起“刘三姐”的热潮,“据当时参演老艺术家回忆,大有万人空巷的感觉。”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于2016年赴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演出。
“演出时,台下挤满了人,不少人是站着看完表演的。后来我才听说,由于室内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承办方就在外面摆设大屏幕,用直播方式,供买不到票的人观看。”参与表演的蒋剑说,“我们的每场演出都是爆满。”
广西戏剧院留存的资料显示,在马来西亚演出期间下起了雨,由于是露天演出,不少人穿着雨衣坚持看演出,结束后不少人纷纷上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为何刘三姐在东南亚受到欢迎?“这是因为我们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不少华人年轻时曾听过刘三姐的山歌,可以说,这些山歌唤起了他们的青春记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蒋剑说,在马来西亚演出时,一些新加坡华人长途跋涉驱车赶来,就是为了听到用乡音演唱的山歌。
刘三姐不仅给人们带来心理慰藉,还带来了满满的情谊。2013年,广西戏剧院在马来西亚演出时,得知当地一所大学缺乏建设资金,就捐出了300多万元人民币。
刘三姐“下南洋”的故事还在延续。今年,广西戏剧院还将到新加坡演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娱乐生活日趋丰富和多元。新形势下,如何让艺术永葆生命力是蒋剑等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刘三姐跟得上时代的节拍,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蒋剑说。
去年赴东南亚演出前,广西戏剧院的创作人员曾反复思考:如何让刘三姐更接地气?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出来:“如果由当地人来演绎刘三姐,会不会效果更好?”经过主创团队多次讨论,广西戏剧院决定向在南宁市就读的东盟留学生发出邀请,随后选出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留学生各一名。
3名来自东盟国家的“刘三姐”被选拔出来后,广西戏剧院组织老师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突击培训,专门学习《刘三姐》片段。在各自国家演出中,她们分别在《刘三姐》第二幕“歌圩”登场客串。据蒋剑回忆,每当东盟“刘三姐”演出结束并用当地话向观众问好时,现场总是瞬间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刘三姐》从诞生至今,已走过几十年风雨。如何让经典再度流行,让刘三姐的形象焕发新的活力?蒋剑说,只要找到了方向,相信老剧也能赢得年轻一代观众。“最主要的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容纳新的元素,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意义。”(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