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致力开创科技创新新局面
去年盛夏的一天,“探索一号”科考船驶入公海,狂风让船舱上下起伏,63岁的领队刘心成却稳如标枪,站立船头。2016年6月到8月,“探索一号”远赴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中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
【中美创新时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屈婷 喻菲 徐海涛 王军)去年盛夏的一天,“探索一号”科考船驶入公海,狂风让船舱上下起伏,63岁的领队刘心成却稳如标枪,站立船头。
2016年6月到8月,“探索一号”远赴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中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
曾在海军服役39年的刘心成,深谙大海无常秉性。但远洋科考的经历却让他意识到:“科学探索比大海更无常。下水装备科技含量和集成度高,不确定因素多,成功和失败往往在一瞬间转换。”
看着眼前60名被风浪折磨得消瘦、疲惫不堪的科考队员,刘心成以临时党支部的名义,召集开会,鼓舞士气。他说:“必须上下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才能闯过龙潭,觅得‘珍宝’。”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共近百年发展史上重要的经验之一。如今,这一经验正被用以实现一个目标:在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中共十八大提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科技创新”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太空、深海、深蓝和量子世界……在基础研究和战略关键技术的最前沿,中国的速度和决心令世界瞩目。
“井喷”下的静流
“呼叫海底,呼叫海底!”2017年3月6日下午,“探索一号”科考船在甲板上发出回收指令。
但“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对这个抛载上浮的指令突然失去反应,仍随着微细光纤的牵引,不断下沉。
连接母船和“海斗”的光纤到达长度极限,最后断开。为它奋斗多年的沈阳自动化所的科研人员唐元贵等人失声痛哭。
“海斗号”曾在首次科考中创造了历史:深潜至10776米,开启了中国海洋科考的“万米时代”。
“这是它第七次进行万米深度的下潜。”刘心成说,它本可以进博物馆,科学家却选择了“更悲壮的离别”。
在远洋科考中,有一句话叫:宁冒风险,不当逃兵。在2016、2017年的两次深渊科考中,所有的科考装备都下潜到了设计深度,完成了近200项科学实验。
近一年来,中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时涌现:国际首次万米深渊保压取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提前完成科学目标;“神威·太湖之光”连续三次蝉联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
一位知乎网友在回答“如何看待中国科技成果井喷现象”的帖子里说:“比起井喷,更值得说的是更深的井水。”
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李惕碚奔走呼吁了18年,才促成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诞生。这颗卫星依据的原创技术方法太“超前”,当时还不能被海内外学界广泛地接受。
每当感到气馁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老师、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奠基人之一张文裕的教诲:“搞基础科学,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需要耐心说服政治家和出资人。”
如今,像李惕碚一样的科学家迎来了基础科学的“春天”。《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政府在基础科学上的投入资金已从2005年的19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01亿美元,“中国的研发投入有望在2020年之前超过美国”。
“慧眼”是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众多科学卫星之一。未来10年,这些科学卫星将聚焦当前国际重大的基础科学前沿:宇宙起源、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探测、太阳系资源勘探等。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6月15日,“慧眼”成功升空。李惕碚难掩激动:“中国近代很落后,我们这一代人,受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很深的影响,真正希望推动中国的自然科学走向前沿。”
1961年,还在用笔尺绘图、算盘运算的中国科学家,就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关于星际航行的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持续了3年,开了12次。
即使在国家发展遭遇挫折的1960年代后期,中共也没有中断对高级科学人才和尖端科学技术的支持。“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发展科学的国际“赛道”。
如今,中国量子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让人类有了触摸星际旅行、超时空传送等科幻场景的可能性。他们利用“墨子号”先后完成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原定两年完成的三大科学目标,不到一年提前完成。
这三项量子实验将会是未来全球量子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这标志着中国量子通信研究“全面领先”。
2017年5月,世界上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上海诞生。中国有望在2020年制造出超越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称霸”。
在这个量子“梦之队”中,36岁的中科大教授陈宇翱承担重任。他三年前接受采访时坦承,中国在超冷原子的研究上还“比较落后”,“我们还在追赶”。但短短几年间,他们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
陈宇翱天赋过人,中学时就在国际物理竞赛中脱颖而出。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物理后,他接触到了量子力学,渐渐被这个极具颠覆性的量子世界吸引。
2011年底,陈宇翱从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毕业回国。这其中固然有他的恩师、中国量子“领军人”潘建伟的感召,最重要的还是感受到祖国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拳拳之心”。
过去5年,中共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励高级人才。从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预算到分配政策上,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甚至从顶层设计上,修改法律法规加以支持。
“我是‘青年千人计划’中的一员,中央财政会给予入选者一次性补助和科研经费补助,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陈宇翱说,在国外只能“打下手”,回国却让你“顶上去”“扛大梁”。
基础科学的“中国时代”
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狮泉镇附近,坐落着中国基础科学的三大“前沿”基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站、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
在它们周边,一个国际水准的“暗夜公园”已投入运行。它是亚洲首个暗夜保护区,将为天文爱好者提供观测夜空的好去处,推动当地发展独特的星空旅游。
中共引领的此轮科技创新,正释放出重视基础研究的强烈信号。未来五年,中国将重点突破基础前沿科学领域,其中包括宇宙演化、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
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引力波探测上,除了阿里的项目,“太极计划”“天琴计划”相继浮出水面。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像一根灵敏的“探针”,将从宇宙线入手,求解宇宙演化之谜。
未来,这些科学大装置有望带来基础科学的“中国时代”,并很可能将帮助中国应对现实中的一系列挑战:经济转型、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阿里地区行署专员彭措说,“暗夜公园”将给贫困的阿里带来比传统旅游业态更丰富的发展模式,“扶贫说到底还是要扶‘智’。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目前,中国已将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作为一门交叉和融合的前沿科学,人工智能与一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积累密不可分。
科大讯飞董事长、人工智能专家刘庆峰正在牵头一项关于“类人智能项目”的研究。他说:“一定意义上,中国和美国同时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无人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时代机遇。”(据新华社)
题图:“探索一号”科考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