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美国华裔寻根团足迹遍布广东400座村庄

迈着蹒跚的脚步,郭冠珊领着回乡寻根的郭文仙姐弟来到祖屋前,三人焚香祭拜,齐身施礼告慰先祖:“从美国回来的孩子们来看您了。”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7月23日讯】(记者陈彧 徐勉 汤凯锋 刘亚男 黄骊青)迈着蹒跚的脚步,郭冠珊领着回乡寻根的郭文仙姐弟来到祖屋前,三人焚香祭拜,齐身施礼告慰先祖:“从美国回来的孩子们来看您了。”

“我们来自哪里?”在15天的时间里,11名黄皮肤黑眼睛却讲着英语的华裔青年冒着酷暑,带着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疾行在肇庆、佛山、中山、东莞、惠州等城市的19座村间,寻访祖祖辈辈们在广东留下的痕迹。

正如他们的引路者郑国和所说的:“人一定要有根,就像一棵树一样。他们回来这里把根寻到了,心里那块空就填上了。”

 

你要找的人就是我

广东的7月,酷暑伴着风雨。

6日下午,台山市大江镇凹頭村里,第一次回乡的华裔青年黃丽婷拜祭完祖屋,准备离开村子。一位穿着粉红色衬衫的阿伯向这位女孩走来。
“你要找的人就是我,我就是‘豆腐仔’!”

女孩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马上给了“豆腐仔”一个熊抱。

1980年,黄丽婷的母亲跟随外祖母移民美国,并在美国结婚生下了丽婷。在岁月长河中,母亲唯一记得在村里的亲人,小名就叫“豆腐仔”。

此次参加“寻根之友”,黄丽婷一方面惦记着要替早逝的父亲到家乡祖庙上炷香,一方面就是想见见母亲口中的这位“豆腐仔”。“虽然我不知道我们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但他是我要寻找的亲人。”

“从小就一直在想,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来自哪里?”这群来自美国的华裔青年,大部分是黄皮肤黑眼睛,但却几乎不会讲普通话或粤语。肤色、容貌等外在特征,自小提醒着身处异国的他们,他们的根不在美国。

“一个人的身份很重要,身份不清,心就会乱。身份清晰了,人就自强起来。”郑国和说,“根深叶茂,人若没有了根,就好像树没有根,是要死的。”

一年前,为了找到这些历史的“烙印”,填补心中长久以来的“空”,在“引路者”郑国和的指导下,11名美国华裔青年开始筹备这趟寻根之旅。

 

寻根先学画族系图

每当寻到自己的故乡,华裔青年都要到祖屋点上几炷香。

郑国和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纪念祖先的方式,这种精神的交流让很多人感到新鲜而满足,“感觉逝去的亲人就在身边。”

从三月份开始,郑国和每逢周六都要把11名团员聚在一起,系统地教给他们学校课堂上没有的中国历史、广东文化、家族史。在郑国和看来,这些课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根”的概念,尤其是第一节课——学画族系图。

郑国和是美国第四代华裔,也是旧金山寻根计划创办人和寻根之友顾问。当年也正是因为画了族系图,让郑国和萌发了回乡寻根的想法。

1988年,郑国和第一次回到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当他见到父亲曾经就读的小学和睡过的床位时,不禁潸然泪下。“想着父亲曾在这里呆过,感觉非常奇妙。”

“人一定要有根,就像一棵树一样。”回到美国之后,郑国和将自己寻根的经历分享给100多名华裔,成功勾起了大家的寻根梦。从1991年开始,美国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找到郑国和,两人开始招募并组织华裔青年到中国寻根,并教授他们关于故乡的知识。

从旧金山到广东,相隔一万多公里,跨越大半个地球。但是大量寻根者还是仅凭一个只有读音的地名、一张老照片、一段模糊的记忆、几句来自长辈的口头描述,甚至只是一个邮编就踏上了旅途,为的只是看看心中惦记已久的那个故乡。

27年间,近500名美国华裔青年学生和成年人到广东寻根,足迹遍及广东约400座村。回到美国之后,他们把这趟旅程写成文章集结出书,并在每年12月定期举办寻根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国。

不断传承的寻根之旅

对于今年22岁的叶威来说,这是他最特殊的一次中国行。

上世纪二十年代因战乱,叶威的爷爷叶运财流落老挝成为难民,并在老挝生下了叶威的父亲。后几经辗转,一家人定居美国。

1990年10月21日,叶运财携妻子一同回到家乡,并在石狗屋大祠堂与亲人们合影留念。那次回乡,是爷爷一生中最津津乐道的往事。爷爷过世之后,故乡也成了叶威心中的一道谜。几年前,叶威曾和父母回到广东,特意从广州坐了几小时的大巴到惠州,却找不到照片上的祠堂在何处。

7月15日上午,一直很活跃的叶威显得有点忐忑,跟着寻根团走进自己的村庄——惠阳区铁门扇村黄竹坜。在当地侨办沟通下,族叔叶海彬为首的一众叶氏亲人早已摆好了“大阵势”,在逢春公理事会那里等着他。

“这次终于找到了。”走进祖屋,叶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听完族叔介绍后,叶威拿出早前画好的海外侨居亲人谱系,郑重地交给乡亲,希望能一一补进叶氏族谱。叶威说:“我是为家人寻根打前站。”

如叶威一般,很多参加寻根团的华裔,后来都成了家中寻根的引路者。

在今年的寻根团中,郑国和担任领队,华裔青年雷敬文则是副领队。雷敬文是第三代华裔,2005年7月首次跟随寻根团回到台山,找到了归乡的幸福感。2010年开始,雷敬文便以“寻根团助理”的身份入团,2012年更带着妹妹再次回台山寻根。

“以前寻根的孩子们叫我‘大哥’,后来他们称呼我‘叔叔’,现在开始有人叫我‘阿公’了。”随着年岁的增长,郑国和一度担心寻根之旅会中断,幸好有雷敬文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寻根团每年三期如约出发。

或许,这就是郑国和之前所期盼的传承。

今年10月,郑国和的寻根团将再次起航,从大洋彼岸再次归来,带着那些心念故乡的华人。

题图: 华裔青年与亲人拥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