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大国际航运中心在沪揭晓
19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波罗的海交易所推出的《2017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在上海发布。根据报告,新加坡、伦敦、香港位居国际航运中心前三甲,上海等亚太区城市表现抢眼。
【中美创新时报上海7月19日电】(记者何欣荣、贾远琨)19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波罗的海交易所推出的《2017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在上海发布。根据报告,新加坡、伦敦、香港位居国际航运中心前三甲,上海等亚太区城市表现抢眼。
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综合实力居前10位的国际航运中心分别为新加坡、伦敦、香港、汉堡、上海、迪拜、纽约、鹿特丹、东京、雅典。其中,亚太地区的上海、迪拜凭借自贸区的创新驱动效应,排名实现了战略性提升,分别跃升至第五位、第六位,经济增长疲软的欧洲地区受益于“一带一路”效应,其贸易航运保持相对稳定,德国的汉堡排名继续位居第四。
根据报告,全球排名前10位的国际航运中心中,5个位于亚洲,4个位于欧洲,1个位于美洲。整体来看,亚洲和欧洲各大航运中心发展迅速,亚洲航运中心崛起趋势尤为明显。
除了香港、上海分列第三、第五外,宁波—舟山、青岛、广州、天津、深圳、高雄、厦门等城市也进入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十位。
今年国际航运中心指数评价体系的一大亮点是,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航运中心分类标准,分别从传统认知型、创新引领型、潜力发展型三个观察窗口,重新审视更加科学的全球航运中心空间坐标。
创新始终是航运中心变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引领型航运中心,包括上海、迪拜、广州、宁波-舟山等在内的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这些航运中心相比传统认知型航运中心,更加注重后发优势与累积效应带来的超越式发展。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与自贸区扩大开放,这些港口已逐步形成港城互通、湾区经济与城市群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模式,未来有望对亚太地区的航运业态产生颠覆性影响。
出席发布会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表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对港口航运业产生深刻影响。比如,无人船舶、无人码头的研发和投入生产,使得很多传统的业务不需要人在现场劳动,而改为在中控室里远程操作。这会带来经营模式的创新,所有的港航人应该对此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波罗的海交易所中国区执行总监李贤明表示,一座港口城市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除了拥有足够大的吞吐量和先进的港口技术外,还必须有能力提供一站式的海事服务,如船舶融资、航运保险和航运经纪等。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吸引航运人才的集聚。
在发布指数报告的同时,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还推出了联合编著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2017》。蓝皮书从第三方的视角向公众呈现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展,对上海的枢纽港建设、航运软环境、航运新技术、航运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合作等5大板块进行了梳理。(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