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未来5年发展目标:中国首都明确提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内涵
“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李斌 李舒 乌梦达)“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19日开幕的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首次明确阐述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中国首都未来的美好蓝图令人振奋和期待。
“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源自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讲话,讲话明确了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为中国首都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3年多来,北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的发展质量提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城乡面貌亮丽了,服务保障丰富了,群众获得感增强了,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了。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发展全局、把握时代潮流,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新的历史使命,更是全市人民热切期盼的美好明天。”蔡奇说。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与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相辅相成,北京在建设“四个中心”的框架之下,非常清晰地描绘出了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和面貌,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期待;与此同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民宜居,也必定会进一步夯实“四个中心”的基础。
不完全是简单的内涵阐述,19日的党代会上,北京还定下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围绕这个目标,未来的北京将呈现出七方面的“新变化”:
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将初步建成;
城市发展形成新骨架,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成型;
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全面退出,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绿色空间拓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保制度会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会更加健全,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文明和谐展示新风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在北京冬奥组委秘书长韩子荣看来,这次北京市党代会上提出的新目标,不再纠结于具体的经济数字和数据指标,显示中国首都发展站位更加高远,首善之区建设标准更加实在,谋划未来的措施也非常实在,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参与采写记者王君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