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恢复为人类科技创新贡献智慧的荣光

中国正恢复为人类科技创新贡献智慧的荣光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被人们称为当代通信导航领域的“夸父”。如同上古神话中追日的夸父一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在邓中亮身上得到最好体现。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程群 周文其 周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被人们称为当代通信导航领域的“夸父”。如同上古神话中追日的夸父一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在邓中亮身上得到最好体现。

10多年前,从美国回国发展的邓中亮发现,当时所有的导航系统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室内定位始终是空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中亮带领团队研发了“羲和系统”,实现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定位导航,而国际上室内定位的最大精度仍停留在三四十米左右。

邓中亮的“羲和系统”是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一。近年来,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呈现“井喷”之势。

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19日发布,中国“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第三次携手夺得前两名。

中国研究团队16日宣布,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别的“量子纠缠”,这一成果回答了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的“百年之问”。在同一个星期,中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

今年5月,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打破了中国在全球能源勘查开发领域长期“跟跑”的局面。

同在5月,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这也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飞机。

此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成功首潜;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号”下潜及作业深度达10767米,标志中国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中国“金凤凰”和“蓝海豚”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交会而过,创高铁领域新的“世界第一”。

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飞行33天,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时间新纪录。去年11月,“中国大运载”直刺云霄,为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搭建新“天梯”。

除此之外,“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中国在航天航空、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直线上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赵东元说,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多个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面,虽然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个距离正在不断拉近。

火药、指南针……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重大科技发明,但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

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中国正在恢复为人类科技创新贡献智慧的荣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国际排名从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是近年来中国科研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加大了支持力度。

2016年中国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涛说,中国当前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将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全球化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统计显示,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预算投入248.66亿元,同比增长11.87%。

按照规划,中国科技创新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既是赶超跨越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赵东元说,中国科技创新仍需不断积累,并加大支持力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