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战争》:世界首部金融研究小说连载之十一(罗安华著)

《第三种战争》:世界首部金融研究小说连载之十一(罗安华著)

正如布蓝达·盖尔预测的那样,联合国安理会没有听从美国政府意见,联合国安理会没有一人支持美国出兵中东的提议案。

第二十一节:勉强的理由

正如布蓝达·盖尔预测的那样,联合国安理会没有听从美国政府意见,联合国安理会没有一人支持美国出兵中东的提议案。

可中东战争必须要发起的,这是布蓝达·盖尔货币制度变革计划的步骤。可布蓝达·盖尔心里也害怕自己美国的单边军事行动会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他思来想去想出了个办法,他要总统动用中情局特工从中东那里找来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对他们私下底说:“……美国政府愿意以民主的名义帮助你们取得政治支持,支持你们去打破原有的中东‘独裁’统治,愿意出经费帮助你们获得武装,配合你们去解放那里的人们,这样你们的政治诉求就会得到尊重,这样中东地区人民就能有尊严的活着了……”

每个国家不管多少都有政治反对势力,有的国家政治反对势力派是开明的,他们反对当前执政政府,但他们并不希望别国势力参与到国内政治斗争中;有的国家政治反对势力派是比较激进的,他们为获得国际帮助会不惜一切,对于美国中情局特工私下底这样的表态,成了这些政治反对势力派的希望,这些政治势力反对派认为美国政府是有好的,认为这是好事,这些反对势力人士立即同意美国中情局特工的意见,言辞恳恳回答道:“……伟大的美国人们愿意帮助我们中东人们反抗‘独裁’压迫,我们中东人们将永远记住美国人们的恩德……”

自然,这场中东战争就找到了道义上的理由,被美国军队贴上“解放”标签,乔治·卡比率军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中东,中东战争爆发了。

“快来看、快来看……,这是国际频道里播放的美国军方纪录片……”当全世界人们都在电视机前观看中东战争的时候,战争被布蓝达·盖尔披上美丽的外衣,布蓝达·盖尔请来名导演在中东战场上择机拍摄,通过艺术手法制成记录片,记录片是以故事纪录的形式在述说战场救人事件。

事件主人名叫布利姆·侯赛因,是个二十来岁腼腆的小青年,他只上过几年学,他大脑里根本没有什么世界观,他自打小起就知道在家里跟着爸妈生活,习惯在自家周围劳作。他从没出过远门,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把他拍成记录片,那是他在一次军事行动中恰好被路过的美军士兵救起,美国军方认为这与“解放”二字很相符,特别有“亮点”。还有个原因,布利姆·侯赛因一家生活在中东社会底层,布利姆·侯赛因被救事件也突出美国军队很尊重人权,是一场正义和文明的战争。

第二十二节:战争绝非如此简单

美军进入中东,中国家军队及时建起了防御阵地,刚开始打的是阵地战,中东地区国家的军队远离城镇、工厂和能源地布防,美军大打出手不需要一点顾忌,在这一阶段,美军进入的非常顺利。美军用的都是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手段,这样的战争就像美军士兵们集体在电脑桌前玩游戏,美国士兵们几乎不需要亲临战场。

缺少高科技武器和信息化武装的中东地区国家军队很狼狈,面对美军漫天飞舞的智能导弹、隐形飞机飞机和超级大炮,只有挨打的份,莫说还手,中东地区国家的军队甚至连美军士兵的影子也没见到过,就被打得一败涂地。

当中东军队溃不成军撤退躲进石油基地和工厂时,情况不同了,乔治·卡比因为总统明确指示,他要求军队务必以保护工厂、能源产业为前提,严令美军士兵不得再使用毁灭性武器。

这样的战争,美军没有优势可言。

别看中东地区的军队用的武器还是很原始,可美军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信息化技术的强项,他们只能身背繁重的单兵武器作战,就是有防弹衣和一些先进的通讯辅助工具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中东军队士兵对环境地形的熟悉弥补了武器上的缺陷。

当然,这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虽然美军在前进中遭受到了重创,可因为双方军事力量太过于悬殊了,中东军队有机会消灭美军士兵,但不等于中东军队就能抗衡强大的美军,在美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下,一个接一个的工厂、能源基地和城市最终还是落到了美国军方手里。

中东军队和老百姓死了多少,身为统帅的乔治·卡比他是不会关注的。可一旦听见自己的军队士兵被消灭了很多,乔治·卡比就会血气上涌。特别是在已占领的区域内,还听到自己士兵不断的被冷枪致死,“解放”一词也就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下命令要自己的士兵别再对中东老百姓心慈手软。

看到三军副总司令都发飙了,就别指望美国大兵们再有慈悲之心。像救布利姆·侯赛因纪录片中那样的画面成为了历史,再也没有出现过。别说救人,就连手无寸铁的中东老百姓,美军士兵也是毫不犹豫的,一旦美军士兵发觉有人行为不对时,哪怕一丝不对,他们就会扣动扳机把子弹倾斜出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是毛主席老人家常号召人民的一句话。美军士兵残杀老百姓的事件不断上演,并没给中东老百姓带来一丝解放的喜悦,此时,醒悟过来的中东地区的老百姓才感觉到自己被美国政府骗了。

此时的中东老百姓像活在恐怖之下。不但生活没有保障,就连生命没有保障。终于,有老百姓不再软弱,他们不再扮演待宰羔羊的角色,他们觉悟了,中东老百姓开始拿起了武器,最后发展到抱团与美军对抗。

第二十三节:古力金·西奇

美军在中东完成了全境驻军,就标志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结束。那些原中东地区国家军队的军人,只要没死的都害怕美军秋后算账,他们这些人情愿东走西藏也不回家,他们这些人被美国军队当成“流寇”。

“流寇”是个贬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武装人员。这些流寇凑到一起就是个武装组织,流寇打着为国家反抗帝国主义的名义拢在一起自保也是情非得已,这样做,就是为了聚在一起能彼此好有个照应。

于是乎,瞬间中东地区冒出了一个又一个抵抗组织。在众多的武装组织中,有个名叫“中东抵抗组织”的最有名,这个组织也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这个组织战前也是没有的,也都是一些被美军打散了的流寇和一些当地老百姓凑起来的,领导人是一个名叫古力金·西奇的年轻小伙子,小伙子外号“沙漠蜥蜴”,顾名思义,他跟沙漠中的蜥蜴一样有顽强生命力。

得此外号,那还得从他当兵的时候说起。那时候他还像个孩子一样很调皮,非常讨厌在战争中吃苦。中东战争刚一打响,他每天就寻思着如何逃跑,可每一次逃跑都被他的上尉发现。上尉是个年龄大且忠厚老实的人,上尉每一次发现后把他拦回去,既不骂他也不打他,最多就是个给他个严厉的警告啥的,耐心的告诉他,如果没有国家了就很难有一个家。那时候的古力金·西奇根本听不进去,他不信,他总以为上尉在骗他。

自从中东地区国家军队被美军打散后,他获得了回家的机会,他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没有一个人,村里也没有一个人,他看见了全村人的尸体。他哭了,他相信了上尉的话,他发誓要让美军血债血偿。

外号“沙漠蜥蜴”可不是吹出来的,别看他只是个新兵蛋子,在与美军的战斗中,灵活多变的他没有死守在战壕里,他看见苗头不对,他没有听从古板、老实的上尉指挥官指挥,他飞快地躲进了工厂。他躲进了工厂后,不但没有生命危险,还有了对美军反击的机会,他一人就消灭了好几个美国兵。

他消灭了好几个美国兵的事迹在中东社会广为流传,被中东地区的人们称为英雄。他在中东很有号召力,他一号召就有很多人向他靠拢,他麾下的人越聚越多,力量迅速壮大。

乔治·卡比也知道古力金·西奇这个人,得到消息说古力金·西奇是抵抗组织最高领导人。乔治·卡比认为古力金·西奇一个年轻人领导组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很不在乎,可没想到的是,一连几次自己的军队都吃了大亏,他恨得咬牙切齿,他组织了几次围剿都没有成功,不但没成功,自己的士兵还损失了不少。

乔治·卡比对古力金·西奇恨之入骨,抵抗组织成了他最讨厌的,他一直把抵抗组织列为自己军队第一清剿目标。有时候为了要抓住古力金·西奇,乔治·卡比常常突然集中兵力对他藏身之地实施打击,可古力金·西奇总能在当地老百姓掩护下让清剿美军扑空。多次较量下来,乔治·卡比一点办法也没有,有时候近在咫尺,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古力金·西奇带领抵抗组织迅速撤离而无可奈何。

每每发生这样的事,乔治·卡比总会气的直翻白眼。等到清剿美军疲惫的撤回到营地后,古力金·西奇他又会冒出来带领他的抵抗组织狠狠打击美军。古力金·西奇领导的中东抵抗组织成了中东地区唯一能与美军对抗的一支武装力量。(未完待续)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