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聚全球精英 建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

广州聚全球精英  建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

8日,广州召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正集聚全球精英,拟建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以进一步促进国际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6月8日讯】8日,广州召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正集聚全球精英,拟建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以进一步促进国际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该实验室定位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将针对由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国民健康重大需求,与中国相关单位强强联合,并立足国际化、高起点,通过引进国际化的团队和科技成果,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争当国际再生医学领域的引领者。

根据规划,上述实验室包括核心基础研究园区、应用研发与中试园区、产业化园区三大板块,主要布局在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中新知识城等地,同时布局建设一批卫星园区。未来,该实验室将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在国家层面率先站立在国际化起点上,创立凝聚国际优势力量的新型研究与产业集群,实现中国在再生医学与健康领域的创新跨越。

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最强大脑”集聚的背后,广州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重镇的雄心正在不断彰显。事实上,一批龙头项目正加速向广州集聚。去年,广州市引进通用(GE)生物产业园落户中新知识城,从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集聚园区的运营业务,达产产值预计40亿美元;百济神州建设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生产基地,选址在通用生物产业园旁边,项目投资预算20亿元,投产后首年产值80亿元。

据统计,去年广州全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430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逾两成。围绕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发展,广州吸引和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2名两院院士、50名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同时,广州还拥有中山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以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

让每一位研发人员可以实现“企业家”梦想

经过多年的积累,广州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是一座值得深挖的 “宝藏”。

例如,钟南山院士为带头人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所,在业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金域检验“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香雪制药成立广东省香雪中药及天然药物院士工作站、香雪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等等。

据统计,广州市现有生物与健康产业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12家、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8家。

那么,如何让这些“宝藏”体现真正的创新价值,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呢?

“广州就是研发强,转化的思维和力量还需加强”。钟南山认为,广州应当加强产、学、研、政、企合作,在生物医药健康领域形成“一条龙”,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圈”和完整产业链。这其中包括培养科研人员的转化思维。

“解放教授就是解放高校生产力。”中山大学原副校长颜光美认为,广州市委、市政府应当整合好广州地区所有高校的创新资源,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推动高校教授、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对广州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科研人员,能否以奖励的形式,把个人所得税返还他们?”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都必须过临床试验关,最终才能真正走向市场。

“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推销人。他们的积极性是不是也该调动起来,参与到产业创新中?”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表示,以药物研发为例,如果没有得到一线医务人员认可,药物的研发和推广都缺乏“生命力”,建议将一线医务人员纳入科学技术人员体系,发挥他们丰富临床经验的导向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裴端卿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一直十分接地气。

作为院长,他深知许多科学家原始创新理念距离产品太远,其实外界无从认可。研究院为此成立药物研发中心负责科研转化。“这里的转化并非成为产品,而是把科学家的思想进一步开发、小试、检测,使得改良后的成果更加容易让市场所接受。“

“研究院有四十多位学术带头人,很多都有做企业的梦想。每人手上孵化5家企业都没问题。”裴端卿建议,科研人员的产业化热情如此高涨,但又忙于科研,可以在研究院成立专门的“公司注册办公室”,专门为成立公司服务。

成果转化需要给力的“服务员”

很快,GE通用的中试实验基地将在广州中新知识城动工。这将给本土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创新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也意味着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被补齐了。

一个研发成果要成功走向市场,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环节。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

在市场化作用下,生物医药行业逐渐细分成不同领域,有为企业专门提供中试服务的专业试验基地。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

“这是科研转化‘临门一脚’的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文林提到中试对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他建议,广州要建立一个公共的中试基地,这种平台有助于吸引生物医药健康领域企业到广州落地。“不过,这种中试平台最好不要建立在大学里,而应该放在企业中,由政府、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建设,面向社会开放。”

对此,在场的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公共平台对于产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授颜光美表示,广州四季如春宜居宜业,动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等工作,可以说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自然基础、历史基础、市场条件都很好,航运航空等交通便利,可便捷承接国际资源,但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整合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要素,形成创新链。他建议,广州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平台、工具性平台的建设,例如有的做中试、有的做安全性评估、有的帮忙做认证等等。

“生物医药领域是个轻资产、重资金的行业。对于许多初创型企业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硬件设备。”丽珠医药总工程师王锐提到,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中大量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药研发推到下一阶段。

记者也从会议上了解到,在公共平台建设上,广州即将有新动作——拟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该实验室定位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将针对由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国民健康重大需求,与国内相关单位强强联合,并立足国际化、高起点,通过引进国际化的团队和科技成果,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争当国际再生医学领域的引领者。

成立精准“注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和完整产业链,资本是重要一环。

在钟南山看来,广州在这方面已经有不错的尝试。从2014年开始,广州市科创委牵头成立了重大项目协同创新基金,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转化。

“投入小但效益大,我感觉转化快了1倍。”钟南山透露,已经有很多项目实现了落地转化。一些国家一类新药项目很快就将走上市场。

钟南山建议,广州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比如设立10亿元母基金,这样发挥市场的力量,既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能带动吸引国际国内企业落户广州。

“政府的产业基金应该是责任投资。”香雪制药董事长王永辉表示,目前并不缺各类风投创投资金,但是有不少是带着赚快钱、套利的目的来的,因此政府的产业基金应该要更加精准、聚焦,投向有发展潜力的前沿技术,真正推动产业做强做大。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沐芸,她表示政府应该营造好生态,将上下游配套做齐全,而不是直接去补贴企业。“这并不是等于企业发展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大家都知道创新过程中有‘死亡谷’,如何提高企业跨过‘死亡谷’的成功率,应该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现在的金融与产业并不配套。许多市场上的资本,短期套利太明显。”刘沐芸说,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周期很漫长,8—10年是最基本的,风投创投等不起。因此,产业公共平台应该包括帮助企业成长的产业资金池,这一平台应该是政企联合主导的平台。

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则提到,目前政策上投入关注较多的是研发环节,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临床注册、申报、推广,所需经费还有很多,这些才是真正产业化的环节,“能否将财政上的支持从前端转到后端?”(黄少宏 陈思勤)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