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海而行”:产业链“西进”拓宽中国中部企业发展前景

“背海而行”:产业链“西进”拓宽中国中部企业发展前景

卖掉在江苏苏州的房产,董新立“背海而行”,拖家带口来到中部省份江西,继续开拓自己的LED封装事业。 此前,董新立从学徒做起,花费15年心血,在江苏和广东省分别创办LED封装企业。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南昌6月1日电】(记者吴锺昊、陈毓珊)卖掉在江苏苏州的房产,董新立“背海而行”,拖家带口来到中部省份江西,继续开拓自己的LED封装事业。

此前,董新立从学徒做起,花费15年心血,在江苏和广东省分别创办LED封装企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基地和应用市场。中国LED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闽赣地区以及环渤海经济圈。

不过在董新立看来,上述区域不再是产业扩张的首选地。江浙、福建、广东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快速“西进”,中西部地区则为了在这次产业转移潮中加速工业化进程“各显神通”。

与以往相比,中国这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鲜明的“产业链转移”特征。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认为,研发、销售、售后服务、休闲等全产业链转移,是中国目前产业转移的重要特点,也是成功的诀窍。

在赴多省份考察后,董新立决定落户江西省会南昌的电子信息(LED)产业创新示范园。这个投资10亿元,规划4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实行标准厂房建设,为进驻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服务,确保项目迅速落地、开工、见效。

但董新立最看重的还是南昌产业聚集的发展平台及快速配套能力。

在这个园区,光电科研、生产企业,及其外延、芯片、封装、材料、设备、灯具灯饰生产企业一应俱全,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以及为光电、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配套的物流中心正在快速由沿海转移并聚拢。

不仅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传统产业也正在上演产业链“西进”。

在距离南昌十五分钟高铁车程的江西高安市,一批沿海建筑陶瓷企业已经扎根。

广东、福建等南方陶瓷产区许多企业正加快资本扩张步伐,但基于当地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中西部广阔的市场极具吸引力。

“但我们不是要引进企业,而是引进产业链。”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席永春说。目前这个坐落于高安的建陶基地里有119家企业,其中建筑陶瓷生产企业54家,其余65家都是配套企业。

成立于广东的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十几年间在四川、湖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目前中西部基地产量占企业总产量超过60%,其中高安基地产量最大。

企业行政人事经理张开祥介绍,原来企业的机械设备和配件要到沿海地区购买,现在都能在园区里买到。

“把产业链打通,就能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高安市委书记袁和庚说,政府不应直接干预企业发展,而是要搭建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平台。

为此,当地政府搭建了公共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引入了把煤炭转化为水煤气集中供应的节能环保项目;一条从高安延伸到西南重庆和贵州的专用铁路运输线开通,让原料和产品在更大的半径内加速流通起来。

然而,中西部并非对来自于沿海的企业“来者不拒”。在高安,前来落户的建筑陶瓷企业必须对生产线进行环保升级改造,装上除尘脱硫设备,以及对废水、废气排放情况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的设备。

不过,中西部与沿海一样,也依旧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张开祥说,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得以缓解。“以往一条建陶生产线上有近400个工人,现在只需要200多个。”

观察者认为,中西部在承接沿海产业链转移过程中,也正在奋力创造产业链最上端的竞争优势——技术研发,而不光是生产和销售市场环节。

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团队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技术,使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硅衬底LED产业化。基于这个项目的成果,南昌形成了硅衬底LED上中下游产业链。(完)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