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搭建广阔舞台应对人才历史拐点

中国搭建广阔舞台应对人才历史拐点

耶鲁大学毕业生黄启洋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但最终选择回国创业。他的项目是研发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这几年国内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留学生纷纷回国。”黄启洋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说,“深圳对创业扶持力度很大,创业氛围很好,鼓励敢试敢闯,产业链也完善,最适合有想法的‘海归’。”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讯】耶鲁大学毕业生黄启洋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但最终选择回国创业。他的项目是研发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

“这几年国内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留学生纷纷回国。”黄启洋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说,“深圳对创业扶持力度很大,创业氛围很好,鼓励敢试敢闯,产业链也完善,最适合有想法的‘海归’。”

中国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16日在深圳说,2016年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人员达90余万人次,而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专家数量上世纪80年代每年不足万人次。同时,当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达43.25万人,创历年新高。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吸引外籍人士和留学生的最大因素。”张建国表示,“还有就是中国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加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都为外籍人士和留学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据统计,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65.11万人,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可能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的人才回流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到来潮和回归潮的澎湃而至,如何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当前,引才工程‘遍地开花’,一方面我们要对现有工程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外国人才特点实施契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需求的引才工程,避免高成本、低质量的重复引进和‘人才浪费’,真正让人才工程发挥实效。”张建国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顶尖的留学人才回国的依然不多,应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并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吸引这部分精英群体回国发展。外国专家局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去年拿到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只有1000多人,而有的西方国家则达到上百万人。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说,各个省份都有不同吸引人才政策。以北京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共出台了100多个,相对零碎,如何实现整合,改变之前不适合当前发展的政策,是未来海归人才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评估,结合本地区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能够紧紧围绕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占据产业链前端的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引才聚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在深圳,近年来先后推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聚集吸纳各类人才。2016年深圳引进留学人员10509人,同比增长49.3%。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275人,海外留学人员8万余人,拥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45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

深圳市睿海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武说,各个城市应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自身优势,让他们动员和推荐更多的国际一流人才来中国发展,积极培养有潜力的年轻后备人才。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广聚天下英才”。海外人才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增量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国一定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中国经济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支持国际组织、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来华开展科研合作,组建科研项目办公室,成立研发中心,实现引资、引才、引技相结合。”张建国说。(新华社深圳4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徐博  周科  周蕊)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