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世界上创新水平最高、成果最多、转化应用能力最强的国家。目前,美国正在加速全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持续更新创新发展新模式,培植独特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创新、融资创新、人才激励等方面,都有大量富有成效、可资借鉴的做法。
【中美创新时报讯】美国是世界上创新水平最高、成果最多、转化应用能力最强的国家。目前,美国正在加速全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持续更新创新发展新模式,培植独特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创新、融资创新、人才激励等方面,都有大量富有成效、可资借鉴的做法。
日前,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副司张泰先生,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第八期政府工作人员创新领导力研讨班,在美国创新要素最为密集的圣何塞、波士顿等地参加培训,深入思科等著名高技术公司调研,集中了解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报告。以下为该报告全文内容。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五大特点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竞争优势,全数字化成为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支撑;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快速兴起,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和发展新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引领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分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始终处于创新的前沿。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把人才、教育、资本、技术、理念、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联邦政府以及州等地方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有效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良性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活动以至技术和产业变革持续提供强大动力。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高度关注创新商业价值实现。创新本质上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基础、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创新特别是重大关键创新能够在什么方向突破、创新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新产品、创新产品能否取得商业成功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是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和引导的。美国特别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活跃区域,企业始终是创新活动实施的主体,主导着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创新和产业化的全过程。美国的高技术企业与高校联系紧密,高校的原始基础创新,经过企业进一步的商业创新(包括颠覆式创新和改良式创新等),研发出新产品新服务,培育出新产业新业态,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实现了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商业的紧密结合,确保创新活动在每一个环节都创造新价值,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持续开展。
第二,拥有完善的创新资本体系。健全的创新资本体系,是确保美国创新生态系统活力和效率的核心要素。
一是构成多元。美国创新资本体系构成多样,各具功能和优势。例如,硅谷信息产业的腾飞以及世界级IT企业的不断涌现,主要得益于以市场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波士顿的生物医疗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则主要依赖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组成的创新资本体系。
二是民间资本“唱主角”。美国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在科技研发资助、初创企业培育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提供丰富多样的投资品种,可以有效满足投资者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实现资本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三是形成完整链条。在美国创新生态系统中,公共和私营研究机构、企业、风投资本、专业配套服务,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紧密合作,形成一条独特的价值链。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发球手”,风投资本则是“接球手”。美国2015年风险投资的金额达到600亿美元,其中47%投向硅谷。特斯拉、脸谱、谷歌等著名企业,在发展初期都得到了风险投资家的青睐,经过多轮融资发展成为国际大公司。风险基金、投资基金的介入,大大推动了创新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
四是投资方深度介入。投资方积极参与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这既可以促使创新活动尽快出成果,创业企业能够快速成长,也能够显著缩短创业投资回收周期。思科、特斯拉等大型企业不断收购发展前景良好的初创企业,或通过投资新的企业开展专项技术或者产品研发和攻关,一方面增加了尖端技术来源,另一方面扩大了管理和技术人才来源。
第三,实施灵活高效的激励措施。目前,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国际创新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硅谷创新发展领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吸引和集中了全球顶尖创新人才,这主要得益于其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包括收入高、发展空间广、成长机会多、创新氛围好等。我们在硅谷看到,支撑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夜以继日工作的基本推动力,仍然是获取更高经济收入,优秀人才除高工资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获得持续收入。
此外,硅谷还建立了鼓励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既支持创新人才在不同企业间流动,也鼓励员工离开企业自主创业。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既提升了人才自身价值,也实现了人尽其才,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硅谷拥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硅谷的公司对新员工、新理念、新机遇都持开放态度,企业普遍认为,大多数企业家第一次创业往往会遭遇到失败,并将失败经验作为风险投资评估的积极影响因素。硅谷形成了开放人才理念,面向全球广聚英才,据思科公司估计,硅谷创新人才近80%来自其他国家,其中印度占40%以上,占比最高,并正在带动印度本土IT产业发展。
完善的法律法规直接为美国创新活动保驾护航。例如,美国注重平台经济的法律保障,赋予了其法定优先豁免权,如《美国法典》明确规定“网站对第三方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第47编第230条),这为美国平台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成为其平台经济领先全球的关键因素。目前美国平台经济迅速扩张,已经涌现出若干如搜索领域的谷歌、社交领域的脸谱和推特、电子商务的亚马逊等世界级的平台企业,几乎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相关领域的市场,拥有难以撼动的经济和技术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不断更新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美国的创新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多样性趋势,涌现出大企业孵化、创新中心培育等多种新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思科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特点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制定了全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出了大企业孵化的创新模式,建立企业内部创业机制,支持员工成立类似附属公司的小型自主创业团队,思科公司以投资者的身份帮助附属公司发展,如果创业团队失败,思科公司只损失有限的投资资金和资源;如果创业成功,思科公司有收购附属公司及其技术的优先权,使它成为内部的研发团队。这一机制激励了思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近几年来,思科公司员工外出创业的成功率达到70%以上,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剑桥创新中心位于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附近的一个创业园,是校友租赁学院房产建立的创业基地。剑桥创新中心汇集了800多家公司,每年吸引风险投资2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英国的风险投资。剑桥创新中心内部创业者包括个人、初创公司、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也有创业工坊,还包括创投公司和国外领事馆等。剑桥创新中心的做法,一是形成了大科学大技术时代个体创新创业者协同创新的机制,有效促进了个体创新、协同创新。二是深化了大学引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加深了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的结合。三是建立了高投入创新与低成本社会应用的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
第五,拥有完善的社会分工体系。美国分工体系发达,专业化保证了研发及相关活动高效率、研发成果高水平。类似苹果、思科这样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先进服务模式的创新型企业专事技术和产品研发,类似捷普(Jabal)、富士康这样规模大、制造能力强的外包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加工生产,中小企业则主要向外包企业提供零部件和服务,其他如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也由各种专业化公司承担,由此形成完整高效、分工细化、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创新型企业与外包企业的关系看,创新型企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通过技术研发和发包引领整个产业发展;外包企业则处于相对低端的环节,但其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并不低,外包企业在全球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地区开设工厂,生产优质低价产品,还可以为初创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其将点子、设计等转化为具体产品,方便其融通资金、开辟市场。从小公司与大公司的关系看,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初创公司和小公司机制灵活、创新效率高,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发成果;大公司则通过资金投入、企业并购、培训人才等方式与小公司合作,帮助小型公司成长壮大。
美国创新生态发展的有益启示
大学是创新分工体系的核心要素。硅谷周边区域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近20家名牌大学,波士顿区域内则分布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他们提供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成果,成为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对确保美国科技、经济、军事的全球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美国的做法中,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是:
第一,创新政策要具有系统性。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出台的鼓励和支持创新政策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方向明确,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有利于激发创新激情,保护创新收益,充分发挥各方面、各层次创新主体的作用。
第二,创新决策要具有自主性。企业必须真正成为创新决策、创新投入的关键主体,成为创新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和创新成果的主要受益者。政府的作用重在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竞争的发展政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对企业的具体创新决策、创新活动则不能干预过多过细,不能包办代替,避免错误引导。
第三,创新活动要具有协同性。创新活动涉及面广,参与各方必须各司其职,共同追求和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佳组合、高效配置,努力满足企业和创新活动的多方面需求,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和资本体系的关键作用。
第四,创新组织要具有专业性。参与创新活动的各主体要聚焦和突出主业,集中力量提升核心业务能力,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创新成功率和效率。目前我国不少企业还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分工体系不发达,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核心能力不强,严重阻碍创新活动效率提高,阻碍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第五,创新成果要具有商业性。企业创新活动必须定位于、服务于商业成功和价值增值,创新成果要有利于增加和改善产品与服务供给,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力,这是实现创新良性循环,形成创新持续投入能力的基础。
第六,创新参与要具有大众性。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创新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加知识、技能、人才的储备和积累,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
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建议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机遇不断涌现,能不能抓住并有效利用这些重要机会,关键在于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发展新优势。我们认为,应当围绕营造创新生态系统,使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成长、融合互动,全面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我们建议:
第一,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尤其是前置审批和备案事项,清理和规范各项涉企收费,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制定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则,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决打破行业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分割,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创新活动创造宽松高效有序的体制机制环境。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对发展环境特别是制度创新的要求更高,要妥善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既加强监管、依法规范,又避免限制过多、影响发展,加快研究制定适应新动能发展需要的政策法规制度。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初期,政府的适度扶持是必要的,可以加快发育成长,降低发展风险,但必须严格界定扶持的范围、条件和时限,防止过多过宽过滥,防止多重政策叠加,妨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第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创新过程中,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创新的支持主要侧重在宏观引导和扶持,坚持不参与企业具体的创新活动,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推进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在不断试错中找准创新方向,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发展主体。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辅导,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家创新和探索。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大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培育一大批能够成为“世界隐形冠军”的专精特优企业。依托企业建设国家科研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更多科技人员服务于实体经济或者开展创业创新,促进资本、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向企业集中流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第三,积极培育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点完善天使基金、风险资本,以及新三板、中小板等股权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创新的社会投入机制,支持设立一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制定支持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动股权投资基金上市融资。健全债券市场结构,加强债券产品创新,培育多层次的新经济发债主体,满足各种企业主体融资需求。扩大“双创”孵化债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银行开展投贷联动试点。
第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公共和私人财产权,加强对企业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的保护,依法有效维护创新活动合法权益。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能够体现智力劳动市场价值的分配导向,允许和支持科研人员适度兼职兼薪,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提高成果转化分享比例,让各类人才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称的收入。完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解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建立国家、机构、个人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实现产业化。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完善和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普惠性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创业团队、投资人和全社会合理共担创新风险,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交流互动,促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在各类组织之间有序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
第五,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文化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质量。一要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要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外国人居留、签证等法规政策,采用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广泛吸引海外人才尤其是引进海外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三要加强职业教育,形成教育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工人队伍。四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在不同地域、行业和单位间流动的壁垒,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在流动中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人才价值。五要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取消对创新人才认定中的年龄、年限、学历、职称等不合理硬性规定,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以真实能力为标准的新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六,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支持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社会开放创业创新平台、计算存储设施和数据资源,鼓励共享共用,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新型专业研发机构,促进创新平台向专业化、功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各创新主体协同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提高创新成功率和效益。
第七,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环境。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文化,弘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理念,建立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和良好风尚。(据《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8、9期)
图为谷歌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