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并拿到中美经贸关系硕士学位之后,徐清源选择动身回国。对不少人来说,这也许是个令人意外的行动。如果翻看她的履历,很多人可能会更加不解。因为在毕业之前,徐清源已经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而回国前她还收到过“脸书”资深人力主管的就职邀请。
【中美创新时报讯】2013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并拿到中美经贸关系硕士学位之后,徐清源选择动身回国。
对不少人来说,这也许是个令人意外的行动。如果翻看她的履历,很多人可能会更加不解。因为在毕业之前,徐清源已经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而回国前她还收到过“脸书”资深人力主管的就职邀请。
但她几乎没有犹豫就来到了北京,并进入了目前工作的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国家信息中心,是为国家科学决策进行信息服务的智库机构。在这里,徐清源的工作是参与对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政策调研。
“希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历可以为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的智库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徐清源说。
尽管可能不被一些人理解,但做出和徐清源类似选择的并不只她一个。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而同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出国与回国人员的“逆差”正逐渐缩小。
前不久,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加入中国籍,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侧面佐证了海外人才的回归趋势。
54岁的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还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出国留学时,很多留学生都想方设法想留在国外,有时甚至不考虑在国外从事工作的种类与内容。
多年后,不仅像徐清源这样的年轻留学生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回国,以追求他们向往的工作和职业规划;很多像张双南这样在国外事业有成的高级人才也被吸引回来,以实现他们在国外未完成的理想。
2001年,当张双南的研究生导师、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院士邀请他回国参与研制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时,他感到自己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是张双南从做研究生时起就一直想做的。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做了3年博士后研究后,张双南进入了美国航天局(NASA)工作。但他发现,在NASA没有美国国籍的科学家无法领导这类重要的空间项目。他因此离开了NASA,进入阿拉巴马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
工作中无法参与研制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但张双南心里却一直没有忘了它。因此,尽管受邀时已经是阿拉巴马大学的教授,他几乎没做太多考虑就接受了回国邀请。
十余年过去,现在张双南的理想即将变为现实,由他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于今年年中发射运行。此外,在2016年9月发射的“天宫二号”顶部,一个被昵称为“小蜜蜂”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也是张双南及其团队的成果。与此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他,还在和同事们进行更多的空间科学项目。
“这当中没有一项是我在美国能实现的。”张双南说,这是他回国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像张双南一样的高端人才来说,中国不但是他们追寻理想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希望贡献的地方。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凸显了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海外归国人才更有用武之地。
目前担任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丁洪,在2008年受物理所邀请,辞去了在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终身教授回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中,同时还积极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利用在美国留学工作18年的经历,丁洪一方面和同事分享介绍美国先进的科研经验,另一方面,他也借助在美国多年积攒的人脉资源,为机构和科研项目联系到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合作。
“我已经跨过了养家糊口和职业发展的压力,回国就是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丁洪说。
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和渴望实现理想的海外留学人才,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谋而合”。对于越来越多希望在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上有所追求的海外人才来说,国内熟悉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断改善的硬件条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措施等便利使留在国外不再成为唯一或第一位的选择,如何更好地学有所用、将理想变为现实,成为更受关注的考量。
作为这群人才中的一员,已经在国家信息中心工作3年的徐清源说,在国外积累的视野学识和自己的个人理想在工作中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契合,这让她更好地挖掘了自身价值。“在服务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了。”(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记者黄硕 翟翔)
图: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在办公室中,他多年的理想即将于今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