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应构建完备成熟的中国特色智库人才体系

于今:应构建完备成熟的中国特色智库人才体系

11月10日至11日,以“建设命运共同体:合作、创新与展望”为主题的“2016上海全球智库论坛”举行。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总编于今应邀出席“2016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并在论坛上进行了演讲。 会后,围绕构建完备成熟的中国特色智库人才体系的话题,记者对于今进行了专访。

 

【中美创新时报据中国青年网讯】(记者杨月)11月10日至11日,以“建设命运共同体:合作、创新与展望”为主题的“2016上海全球智库论坛”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印度、新加坡、摩洛哥、孟加拉国等国家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新华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编译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光明日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福卡智库、环境保护部、盘古智库、察哈尔学会、深圳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瞭望智库、澎湃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布鲁金斯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亚洲开发银行、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40家国内外知名智库的负责人和决策咨询研究专家近百人汇聚一堂,共论全球治理新格局下的智库使命。

“上海全球智库论坛”由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组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举办,目前已成为推进和引领智库研究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品牌和传播平台。今年已是第二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总编于今应邀出席“2016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并在论坛上进行了演讲。 会后,围绕构建完备成熟的中国特色智库人才体系的话题,记者对于今进行了专访。

中国青年网: 请您评价一下近年来我国智库的总体发展情况。

于今: 近年来,中国智库发展很快,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建设,无论是在决策咨询、社会影响力还是国际交往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

中国青年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

于今: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智库人才缺乏所致。相对于官方智库,社会智库人才缺乏问题更加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高端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完备成熟的中国特色智库人才体系。中国智库发展最终要靠智库人才来实现,而当前社会智库人才建设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政策素养和学术素养脱钩。 新型智库的宗旨是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政策研究咨询是重要的主攻方向,要打造国家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就要求智库人才熟悉政府日常运作和政策制定,具备较高的政策研究素养。同时,新型智库作为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要求智库人才能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策研究素养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才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与措施的可实施性,才是一个合格的智库人才。以此标准来看,社会智库人才学科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度不够,并且很多研究机构的人才缺乏政府部门工作的经验,对政府的运作不十分清楚,不懂国情民意、政党、政治、政府、政策的智库人才,提出的政策咨询一定是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这也是我一直倡议智库专家要“五懂”的原因。

二、开放意识和保密意识缺乏。 当前公共政策涉及的利益群体日趋复杂多元,智库是提供政策咨询意见的知识密集型组织,所要提供的知识产品往往超出个体的研究范围,这就要求智库人才要互通交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

一方面,智库人才要通过参加听证会、座谈会、接受访谈、撰写文章等多种形式,加强与社会各阶层的意见互动。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智库人才国际化程度很低,国际视野不足,缺乏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的能力,难以及时准确地传播中国声音,难以参与全球性议题的合作研究。其实,越是开放式的讨论,越是能够刺激大家产生新主意、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案、新对策,但当前我国智库人才的开放意识明显不足。

在开放的过程中,智库人才还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智库是为决策服务的机构,智库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决策能力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贯彻决策和影响国家决策的能力。智库人员不仅需要较高的研究能力,而且还需要较强的政治素质,尤其是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智库研究人员被境外国家或者利益集团所收买,变成了为其他人收集情报、为别人服务的研究人才,立场错了,所有的素质和成果都是白搭;路线错了,所有的咨询报告都是灾难。智库人才要严守国家机密,为国家战略服务。

中国青年网: 您能否结合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的经验,对我国社会智库人才建设提出建议?

于今: 要加强社会智库人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智库人员结构的多元化是提升智库研究成果水平的重要途径。 研究政策的智库,应该是沟通学术界和政府的“桥梁”,智库的作用是消化学术界的理论成果,用政府部门的工作话语阐述相对抽象的理论话语。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敏锐的政策素养,还要有很好的学术功底。把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透彻,从理论上予以解答,同时又能够用浅显易懂的政策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社会智库需要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有机整合的人才。

在这方面,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采取“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成立十三年来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构建“旋转门”。充分吸收离职官员、高管等熟悉政府决策与运作、了解国际经济形势的高层管理精英,通过大项目大课题,集聚省区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领导经验的党政干部,充实智库研究队伍,目前全国各地有兼职研究人员200多位。

二是加强科研院校合作。从2002年开始,我院就负责中央党校的部分外培工作,到目前为止,总共开展76期培训班,培训全国领导干部、企业家5万多人;2014年,上海大学成立智库产业研究中心,邀请我出任主任,有效运用了上海大学的学科资源,推动智库产业新体系理论研究,并使北京的前瞻性研究和政治资源、战略思维、课题信息、智库产品得到及时共享与合作;2015年,与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合作建立全球卫生与健康研究中心;2016年,与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课题组共建“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我院还多年承担国家有关部委、军事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研判课题,这些都充分利用了科研院校的研究人员资源。

三是博士后。发改院与北方交大中安联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选拔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研究者驻站研究。这些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有效解决了学术素养和研究素养割裂的问题,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

四是国际合作。发改院2009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发挥国际专家作用,推动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接轨,2015年推动“一带一路”融入全球治理的研究。2014年,发改院与波兰经济大会基金会合作,共建华沙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中波、中欧、中东欧问题,为两国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以此推动双多边合作。

以上四个方面为我院十三年的成长提供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途径,一些优秀领导干部、职业高管也是通过这个“旋转门”挑选出来的。

第二,提高社会智库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首先,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智库机构,广泛邀请符合条件的国际人才,例如聘请前外交官员、前商务参赞、前国际化企业的负责人等有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其次,在国际研究项目申请、审批、公派、接收等方面,加大对中国智库及其人才对外交往的资助力度,有意识地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智库人才。

第三,智库人才要遵守“智库职业道德”。 这里的职业道德是指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保密纪律意识,积极主动地为中央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因此,智库人才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于公心来进行相关研究,而不是通过智库来满足一己私利。我国智库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守“智库职业道德”。

中国青年网: 当前存在一些智库乱象,比如一些智库“不给钱不作报告”,您怎么看?

于今: 智库是事前诸葛、事中诸葛、事后诸葛。一些智库机构,不给钱不做报告,或者是从没有做过公益报告。智库应该具有前瞻性,要对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不断的预测、评估、研判,一篇有价值的智库谏言发挥作用是一个大过程,没有最终结果。这个大过程中包含了许多小过程和结果,又可分解或机械分解成几种并列运转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智库报告提出、研判的过程与结果是辨证关系,每个参与者或正反两方都可能是这些小过程和结果的获益方。而智库要在这个大过程中去完善政策建议,帮助决策者避免决策错误。被采纳的智库谏言能否发挥作用,一是需要顶层设计的驾驭能力,二是需要底层设计的执行能力。如果智库的研究完全跟着决策者的意志走,只做事上诸葛,从不做事前、事后诸葛,是非常危险的。

需要说明一点,不是所有的专家学者观点都能代表智库,智库有智库型学者,还有智库从业人员。我以为,无论智库型学者还是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十个要素:责任、童心、眼界、学识、知政、多智、谋划、预测、警示、使命。

智库学者常由研究者变为决策参与者。智库最擅长的不是简单的新政解读,而是在新政出台前建言献策;在新政出台后几个月内,结合新政战略提出若干具体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将新政落实到各级政府的战略规划中,并谋划为国家、区域战略的主要路径和步骤。

中国的专家、学者很多,又很少。“很多”,按照学术、学院、社会的标准,已经很多。“很少”,按照一个世界大国的标准,的确很少。比如,近代的学者面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困难时,同样面对理论上的困难,而我们今天的学者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首先面临无知的困难,甚至有识字的困难。

此外,智库还应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智库要顶天立地,这就要求智库专家学者们不但要仰望天空,还要俯下身去闻泥土的芳香。我们院每年都有用半年时间组织到地方调研的传统。比如,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中,可以开展“智库+精准扶贫脱贫”活动,对贫困地区的一线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根本手段,也是开展“精准扶贫脱贫”的基础条件。因此,尤其要强调智库对贫困地区的调研。然而,目前我们的一些高端智库忙于顶层设计,忽视了基层调研,尤其是对县域经济调研、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调研。

因此,“智库+精准扶贫脱贫”要坚持以下五项原则:第一,明确国家“精准扶贫脱贫”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实施,进一步为智库所提供的相关智力产品确立更加有效的指导方针;第二,明确智库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智库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法,为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法论支撑;第三,明确提供“名副其实”并具有可行性、可靠性与现实性的智力产品,向各级政府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支持,以保障国家“精准扶贫脱贫”的积极实施;第四,智库应当成为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公众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为切实实践国家“精准脱贫扶贫”提供可靠的助力;第五,智库需要为“精准扶贫脱贫”提供良好的舆论宣传,尤其是结合现有的媒体环境,以更客观与真实地展示国家“精准扶贫脱贫”的具体进程。因此,高端智库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已入选高端智库和拟入选的高端智库要有一年的适应期,重点考察智库研究人员是否基层工作和调研的经历,智库产品是否基于国情得出的结论。总之,要依据中国国情来评判智库产品的质量和成效,以此最终决定解除高端智库资格和是否入选高端智库。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