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私入宪郑卓辉:一个中国私营企业家的实践(3)
中国的私营企业主要成为一名现代企业家,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像郑卓辉一样,他这位改革开放第一代私营企业主,不但要吃大苦耐大劳苦练心智,而且还要小心禁区大胆突破,甚至更要忍受歧视在石缝中求生存。
长篇报告文学《推私入宪郑卓辉》连载之三 温友平 著
第二章、创业艰难百战多
【本章提要】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国的私营企业主要成为一名现代企业家,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像郑卓辉一样,他这位改革开放第一代私营企业主,不但要吃大苦耐大劳苦练心智,而且还要小心禁区大胆突破,甚至更要忍受歧视在石缝中求生存。事实上,在通往现代企业家的道路上,郑卓辉不但克服了面临的各种艰难苦困,而且还善于抓住市场发展机遇,促使自己不断发展。
郑卓辉很有胆识,面对雇工“禁区”戴“红帽子”绕道走;他善抓机遇,利用家乡发展成为了个体运输致富的“领头羊”;他敢自身“否定”,赶上深圳经济特区大发展迅速转型“第二次创业”;他骨子里有赌性,企图快点赚钱一夜赌输得从头再来;他强悍自信,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奋战在大亚湾;他有韧性和豪气,为讨百万工程款一口气干了一瓶“五粮液”;他有人生负重,尽管因父亲的病倒逝去而让他感到一时精神疲惫,但是承载着父亲生前满腔希望的他又振作继续上路了……
这些卓尔不凡的人生修炼,是郑卓辉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积累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郑卓辉他日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冲破禁区大胆雇工
1982年底,郑卓辉的手扶拖拉机从1部变6部,他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必须请帮手。于是,郑卓辉打算,一部拖拉机配两个人,一共就需要12个雇工。
可是,这个时候,雇工还是一个敏感而又近乎禁区的问题。
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的报告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有关个体经济的报告,第一次在政策层面上明文规定可以搞个体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在雇工问题上,还是划了禁区。
1981年有了一些突破。这一年,国务院发布108号文件《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文件指出,个体经济“一般是个人经营或者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广开就业门路,搞好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应当允许经营者请两个以内的帮手,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五个以内的学徒。这两个文件突破了197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不准雇工”的规定,但回避了“雇工”这个敏感的词。
这样一来,“一至两个帮手”或者“两个以内帮手”,再加5个学徒,一共是7个人。也就是说,个体户雇工最多只能7个人。
同时,北京一位经济学家还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式里面找到了一个例子,进而得出结论说:雇工7人以下,赚了钱自己消费的,算个体户;雇工8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算资本家。
于是,雇工7个人还是雇工8个人,成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分水岭。雇7人以下,还可以允许;雇8人以上,就算搞资本主义。搞资本主义绝不允许。
而雄心勃勃的郑卓辉,他的拖拉机队必须雇工12个人。无疑,在郑卓辉创业的道路上硬是横隔着一道墙。政策不允许,怎么办?
郑卓辉在想,新的宪法都允许搞个体经济,一些政策上的滞后规定肯定会很快取得突破。于是,郑卓辉大胆地决定,自己的拖拉机队12个雇工按计划照请,一个都不能少。不过,他并非是明目张胆,而是偷偷摸摸地雇。他认为,做事情一定要讲究策略的,能够绕弯的就尽量绕弯,不必要去碰一个头破血流。
一切都按照自己原有的计划进行。郑卓辉一下子从外地请来了12人雇工。为何要请外来工?因为开拖拉机的活比较辛苦,当地人不愿意干,他只好到外地去请那些愿意吃苦的人。当时请外来工的人几乎很少,郑卓辉成了当地最早雇用外来工的人之一。
但是,因为这12个雇工,郑卓辉的个体运输队就不可能在工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没有合法的身份,怎么办?郑卓辉又充分利用家乡资源,戴了一顶“红帽子”,进行挂靠经营。
这时候,西乡公社有一个侨联会。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党中央决定恢复各级侨联组织。西乡是一个侨乡,海外华侨资源丰富。西乡率先响应,于1980年建立了侨联会。为了更好地发挥侨联会员资源优势,为家乡建设服务,西乡侨联会还成立一些经济实体。其中就有一个西乡侨联会运输队。
于是,郑卓辉找到了西乡侨联会有关领导,提出了将自己的个体运输队挂靠在侨联会运输队的名下进行经营。双方协商好后,郑卓辉每年给西乡侨联会运输队企业一些挂靠费,他可以使用西乡侨联会运输队企业的名字和账号对外经营。为了有所区别,郑卓辉的拖拉机队使用了“西乡侨联会运输二队”的名字。
取得了“合法”身份后,郑卓辉仍然冒着被认为是“剥削”的风险,开始经营着他的郑氏拖拉机队上路了。
尽管有一个“合法”身份,这些外来雇工还是让郑卓辉陷入了无休止的烦恼当中:开始,派出所经常把工人抓了起来,说郑卓辉“剥削”,再就说他的雇工没有户口,再后来就是罚款。郑卓辉只好带上钱,按一个工人罚10块、20块钱,交了罚款之后才把自己的工人领回来。这种日子持续了好一阵子。
后来,毕竟已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雇请较多帮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
这以后,善于捕捉政策方向的郑卓辉,心里头更有“一杆称”了,实际经营中也就更加大胆了。这“不提倡、不宣传、不取缔”“三不政策”给了郑卓辉的个体运输队逐步向日后私营企业方向发展。事实上,随着城乡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很快就出现了雇工大户,雇工远远超过了8个人。
二、得益于家乡的发展
创业要有一种环境和机会,但更主要的是要善于抓住这种环境和机会。在郑卓辉成立拖拉机队后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郑卓辉迎来了这种环境和机会,更最大限度地抓住和利用了这种环境和机会。
从1982年开始,西乡已经迈开了农村城市建设的较大步伐,迫切需要有郑卓辉这样的拖拉机运输队为家乡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就是说,家乡的发展为郑卓辉的拖拉机队搞土石方运输直接提供了一个市场。
1980年,郑卓辉的家乡西乡率先成立了西乡房地产公司,在公社一级搞房地产,可谓全国罕见,宝安第一家。当第一个面向香港消费者的地产项目“鸣园”开发成功后,紧接着又在1981年初,西乡房地产公司与香港中国建业有限公司合作,筹备开发一个大项目——在西乡运河两岸兴建华侨新村。这是一个十分抢眼的别墅群。共有别墅70幢,总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是西乡历史上第一个花园式、高档次的别墅新村。这个地产项目从1981年5月份开始兴建动工,到郑卓辉成立拖拉机土石方运输队的时候,该项目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直到1984年底才正式竣工。
在大搞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西乡还从1980年着手整个西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经过了一番精心规划后,到了1982年,西乡迈向城市化的规划建设蓝图正式拉开。
追溯西乡以往的岁月,有人形象地把它描述为“道路不平,街灯不明,自来水不清,偷渡不停”。改革开放初期,西乡只有一条“石头街”,街道既狭窄,又高低不平,每逢墟日,农民挑着农产品来买卖,更是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到了晚上,全西乡除了通向宝安县府河深圳市的几段公路有稀稀落落的几盏昏暗幽静的路灯之外,其余都是漆黑一片。
西乡的城市化规划建设首先就是从这条称之为“石头街”的河西路商业街开始的。之后,西乡公社又于1983年1月投资几百万元人民币兴建西乡市场……
面对着家门口的这些大发展机会,郑卓辉自然不会放过其中给自己带来的商机。
于是,郑卓辉第一次大手笔的在西乡黄田(今靠近深圳机场处的)承包一个大型沙石场,承包期整整两年。在这两中,6部手扶拖拉机夜以继日从这个大沙石场满载着沙子或者石头,向家乡这些大手笔建设工地渊源不断供应沙子、石头等建筑材料,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很快,家乡一条全长670米,宽18米的河西路商业街建成了。主干道推平了,拓宽了,铺好了,重伤绿化树了,这天地,好像一下子敞亮了许多,一种新的空间感给西乡人开阔的感受。
一个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室内经营面积也达到1万平方米的西乡市场也建成投入使用了。市场内肉类、蔬菜、水产品、三鸟、水果、陶瓷、农副产品丰富多样,时装、百货、五金、副食品、钟表、电器等商品玲琅满目。西乡市场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广东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人流物流熙熙攘攘,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
跟随着家乡一个个变化,郑卓辉也收获着一份份成果。他的拖拉机队既为家乡的城市化建设贡献了力量,更为自己事业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得益于家乡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家乡农村城市化建设,郑卓辉的个体专业运输,在经过了短短两年的灵活经营和辛勤劳动,获得了最初的成功。到了1984年,郑卓辉的家里存款已经有4万多元钱。当时,这种富裕程度超过了“万元户”,应该说是很不错了,足足让人羡慕。
“一石激起千层浪”。郑卓辉的成功一下子成了当地人们议论的焦点,而更多的人则跃跃欲试。郑卓辉跑个体运输致富也就成了“活广告”,人们纷纷仿而效之,上路跑运输的个体拖拉机一日多过一日。郑卓辉的成功,不仅仅是他自己获得了经济上的富裕,更多的是给了他人以启示,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就是说,郑卓辉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党的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的威力,于是人们纷纷效法,郑卓辉既起着政策示范的作用,又起了富裕标杆作用。这是郑卓辉自己始料未及的。
就像在赛跑,郑卓辉这只“领头羊”,回头一看,身后有一大群羊追赶了上来。面对越来越多的个体运输,郑卓辉还没有来不及细细品尝自己成功的滋味,他就急不可待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走了。怎么办?郑卓辉只有加速前进了。
三、转型“第二次创业”
1984年,这一年,郑卓辉的心总是在涌动着。
1月1日,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即《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对当前雇请工人超过法定人数的企业,可以不按资本主义的雇工看待。”这实际上是对新形势下雇工经营的肯定。
1月24日至2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还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的确,深圳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这个时候,深圳已由过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了有40万人的新型中等城市;深圳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近60亿元,建成了80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有18座已交付使用,另有47座正在建设之中;居住、工业、商业、旅游等各种功能的小区已建成20余处,城市道路已建成108公里;32万平方公里的罗湖、上步小区已及2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已具现代化城市雏形。深圳一下子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地方。
对于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卓辉作为一位创业者,不但完全感受到了,而且还吃大苦、耐大劳,亲身参与了如火如荼般的建设。这时,郑卓辉的心中,就觉着总设计师的题词如同改革进军的号角,在催着自己不断前进。
怀揣着几年千辛万苦创业积攒下来的4万多元钱,在看看越来越多的个体运输队,郑卓辉感觉到自己再这样走下去,就很难赚更多的钱了。
郑卓辉决心求变,去寻找一种更好的赚钱方式。
变从何来?郑卓辉还是从深圳改革开放的大开发、大建设中进一步寻找市场。这一点,他从自己最熟悉的大型东方红拖拉机再一次得到了启发。他看到了昔日专门用来耕田耕地的大型“东方红”,如今在大开发、大建设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小则可以用来开挖鱼塘、推土填土,大则可以用来移山填海,它的威力是何等壮观啊!
从大型东方红拖拉机延伸开去,如果拥有一台东方红大型推土机,不就可以进入热火朝天的土石方工程领域吗?这样一想,郑卓辉的心突然开朗起来了。
心思一开朗,一个更加大胆的决策就已经形成了:放弃个体运输,改行做土石方工程。
1984年下半年,郑卓辉心一横,把6部拖拉机全部卖掉,花了好几万元钱买来了两台大型东方红推土机,开始进入土石方工程。
可以说,这是郑卓辉夫妇的“第二次创业”,也是郑卓辉创业道路上的又一次“否定”。在郑卓辉的骨子里,他决心要让自己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越做越大。
可是,郑卓辉的事业似乎又要从头开始。
进入了这个行当以后,郑卓辉又要开始到处去找市场、接工程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郑卓辉发现,要接一些大型土石方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要在这个行当上有一些积累。他决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从推鱼塘这些相对比较容易的土方工程开始做起。
很快,郑卓辉就接到了一些推鱼塘的工程。开着威风凛凛的东方红推土机行走在田野上,这一幕,这对于郑卓辉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像当年十几年前在生产大队驾驶第一次学会驾驶“东方红”拖拉机耕地时情景一样,他对于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前景充满了一种更大的人生豪迈气概!
经过郑卓辉一个个市场攻关,他的威武东方红推土机,从自己的家乡出发,从特区外到特区内再到特区外,由西一直至东,在西乡、梅林、布吉、沙湾、横岗等深圳方圆上百公里的版图上,留下了那拖拉机履带碾过的深深足迹。推鱼塘、推工业园区、推路等等,郑卓辉带领着他的工人,尽情挥洒着勤劳的汗水。
又像是刚刚创业的最初一刻,郑卓辉和妻子郭笑兰,在他们夫妇俩进行“第二次创业”时,又是“夫唱妻和”,紧密分工合作,共同艰苦奋斗。
郑卓辉负责主抓市场和工地。他不但要经常找市场接工程,而且还要亲自带领自己的几位帮手和师傅,驾驶着隆隆作响推土机,日夜奋斗在土石方开垦的工地上。这时候的郑卓辉,就像是一个“生产队长”,在紧张指挥着每一个工地的生产。
而郑卓辉的妻子郭笑兰,则完全是一位后勤“运输队长”。她每天都要负责给这两台东方红推土机加满柴油,还要准备好机油、黄油和一些常用的零配件,保障推土机顺利工作,不耽误工程进度。这两台东方红802大型推土机,是大马力柴油发动机,每天特别耗油。于是,郭笑兰每天都要向这两部东方红推土机送上上百斤的柴油。只要推土机开到哪,她就要柴油送到哪。
1984年冬天,郑卓辉在深圳市上步区的梅林(今福田梅林)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推鱼塘工程,一共有上百亩土地。这个工程必须在来年的春天雨季到来之前完成。为了赶进度,郑卓辉夫妇几乎在整个冬天都是起早贪黑,连续奋战在工地上,根本没有办法顾及家里的三个小孩。
这时候,郑卓辉夫妇的大女儿郑家丽已经有10岁了,特别懂事,因为爸妈经常不在家,家里的事情几乎由她这个小姑娘完全顶了下来。而他们的两个儿子郑家文、郑家武兄弟俩,虽说也有6、7岁了,但是毕竟是男孩,显得比较顽皮,还需要操心照顾。于是,除了学校上学时间,兄弟俩自然也就由姐姐来进行照顾了。
每天早晨,郑卓辉夫妇早早起床做好了早饭吃完早饭之后,家里的事情就交给了大女儿。他们夫妇俩就按照自己的分工,各自为工地的事情忙碌起来了。
郑卓辉直奔工地。不过,郑卓辉经常不回家,而同自己的帮手们一同吃住在工地上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而郭笑兰则是要先到深圳市内的加油站,待买到上百斤的柴油后,再将柴油送到工地上去。
因为天天买柴油,很快她就跑遍了深圳市的所有加油站。这时,深圳市的加油站还很少,就那么几个,加油站所供应的油也比较紧张。有时候,这个油站没有油了,就要到达下一个加油站。为了买到柴油,郭笑兰一连跑遍好几个加油站,那是经常有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整个深圳加油站都有柴油了,就要到东莞的加油站去。
在郭笑兰买到了上百斤的柴油后,她还要用肩挑,步行几十里的路程之后,才能将柴油送到工地上。如果推土机这时候还有油跑得动,那算还好;如果没有油跑不动了,那就把工程进度也耽搁下来了。所以,郭笑兰每天采购柴油是一件十分辛苦而又重要的事情。这个“后勤部长”还真不好当。况且她还是一位女同志。
实际上,自从郭笑兰嫁给了郑卓辉之后,一直就是一个劳动的好把式,她不但个子高挑,而且还十分有力气,完全是那种干所有农活都能够独当一面的女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位女强人。尤其是在跟随郑卓辉挑沙创业后,她练得更加干练、利落、能干、吃苦,身上具备了女人少有一股极强的韧劲。
由于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个具有上百亩的鱼塘工程,终于在这一年的大年三十那天完工了。当他们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别人家庭已经热热闹闹准备吃大年饭了。而郑卓辉夫妇俩,却还挂着满身的尘土,刚开始张罗一年到头这顿最重要的年夜饭……
1984年的大年三十,郑卓辉一家的年夜饭,似乎还挂着一阵泥土的芬芳气息。无疑,这是一个丰收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