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园区向“软环境驱动”转型

中国产业园区向“软环境驱动”转型

在过去的三十年,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扶持政策等“硬环境”一度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产业链、风险投资、政府服务等“软环境”正在主导产业园区发展。

 

【中美创新时报深圳讯】在过去的三十年,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扶持政策等“硬环境”一度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产业链、风险投资、政府服务等“软环境”正在主导产业园区发展。

在15日至16日于深圳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华本介绍了他们正在运营的新兴产业园区——深圳湾创业广场。作为以智能硬件为主的产业园区,深圳湾创业广场自2015年6月运营以来,200多个互联网、智能硬件创新创业项目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联想之星、腾讯众创空间、3W咖啡等45家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孵化、金融、交流、培训、媒体等创新创业资源。

王华本表示,与以前的产业园区不同的是,深圳湾创业广场的运营方与入驻企业并非“出租与承租”的关系,而是“领投与跟投”的投资合作关系。技术与风险资本的结合,正在成为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路,已经从单纯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引进成熟企业转变为打造产业生态、培育未来企业。”王华本说。

在新兴产业园区之外,国有背景浓厚的老牌产业园区也正在谋求转型。成立于1984年的广州开发区,是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在那里,依靠市场力量创办孵化器正在为越来越多企业所青睐。

长期以来,中国国有产业园区内的孵化器大多是政府主导,在孵企业获得的研发和市场支持有限,盈利模式单一,依靠财政拨款和收取租金来维持运营。目前,广州开发区内的大量孵化器正由政府兴办转变为行业内龙头企业兴办,产业园区内“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

华南新材料创新园是广州开发区一家上市公司创办的孵化器,该孵化器负责人袁飘飘表示,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改性塑料,自主研发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孵化外包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风险,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储备。

对于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而言,这是减少财政投入、开辟招商引资新路径的好方法。据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汤恩介绍,在不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广州开发区的孵化面积五年内增加了150%,在园企业数量翻了一番。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技术密集、轻资产企业不断涌现,“软环境”越来越成为它们选择产业园区的核心因素。

“现在办好产业园区,提供房子最容易,提供服务最难做。园区要成功,关键就是环境和产业链,要让企业的想法能够在最短时间找到上下游配套和资金支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刘石明说。

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专家、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产业园区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单一生产功能的园区不再适合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具备产业链配套和风险投资生态等“软环境”的多元化社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产业园区的变化,就好比过去我们养猪,靠卖猪肉赚钱,猪圈的环境好坏无所谓;现在我们升级了,改为养熊猫,靠卖门票赚钱,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曲建说。(新华社深圳4月16日电    记者陈宇轩)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