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美中经济文化协会会长李勐万里归乡路见闻录之三

“情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美中经济文化协会会长李勐万里归乡路见闻录之三

【中美创新时报2023年11月15日波士顿讯】(特约记者李勐、记者温友平)话说30年前,有一个小伙子从云南德宏来到美国北卡州,一待就是整整30年。他发扬华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以及勤俭持家、谦和待人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多数人心中的美国梦,公司、洋车、洋房。生活环境变好了,年纪越来越大了,当年满头黑发的青年才俊变成了头发花白的油腻大叔。唯一不变的是思乡之情,他始终坚信:“情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一场突如袭来的疫情阻隔了他的回乡之路,转眼已有四年没有回家乡了。久别了故乡泥土的芬芳,久别了刻入骨髓的妈妈饭菜的味道,久别了故乡傣家的孔雀舞,久别了故乡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狂欢节。2023年11月1日,这个人即将踏上归乡之路,从美国北卡州夏洛特市飞回云南德宏州瑞丽市。这个人就是现任美中经济文化协会会长李勐,一个让别人一看到名字就知道是云南人的人。

家里照顾妈妈

从美国北卡州夏洛特市飞洛杉矶,再从洛杉矶飞广州,从广州入境后飞昆明。在昆明停留一夜后,又从昆明飞德宏芒市。三弟专程到机场接我,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于北京时间11月4日晚上10点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瑞丽市的家中,见到了我日思夜想的老母亲。

也许是长途旅行的劳累,也许是回到故乡的放松,又或许是见到妈妈后的欣喜,伴随着妈妈均匀的呼噜声,我也睡了一个好觉,做了一个好梦。我梦见小时候,年轻漂亮的妈妈带我去赶集,一路上遇到熟人就介绍说:“这是我儿子李勐,读小学二年级。”对方总会这样说:“你儿子长得不错,像你,一看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天下妈妈都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最棒。妈妈听到夸我的话,高兴得哈哈大笑,心里甜滋滋的,嘴里还谦虚地说:“赶不上你家的那个(孩子),我这个儿子笨的很。”妈妈虽然嘴上说我笨,但其实是谦虚,妈妈最中意我这个儿子了。如果真有人说我笨,估计妈妈一定会找那人拼命。

日出三杆,我终于醒了,洗漱完毕,开始给妈妈吃早餐。弟弟妹妹早已经做好了妈妈的早餐,白米稀饭,加一个咸鸭蛋,妈妈刚出院需要吃清淡一点。我抢过照顾妈妈的光荣任务,先给妈妈穿上专用小花裙,防止食物弄脏衣服。然后,我用小汤匙舀一口稀饭喂妈妈,妈妈就像老顽童一样叫起来:“哎呀!烫!吹吹!”我哈哈大笑,非常认真地吹了一下,再喂给妈妈。妈妈成功撒娇,高兴坏了,还一个劲儿憋着不笑。我一口一口地吹,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时不时的就喊上一句:“烫!烫!烫!”我一边赶紧再多吹几下,一边笑着说:“好!好!好!”我多么想就这样一直喂妈妈吃饭,享受母慈子孝的温暖。三弟在旁边看着,悄悄地用手机记录下了这温馨的瞬间。

吃完早餐,就到了我监督妈妈吃药的时间了。血糖药、血脂药、血压药、消炎药、保健药,真是不少啊!我拿起药,一颗一颗地递给妈妈,妈妈总是找理由不想吃药,一会儿说水太烫,一会儿又说药太大。等到剩下最后一粒的时候,妈妈又说已经太饱了,吃不下最后一粒药丸了。我急忙吹水、把药丸搓成小小的颗粒,一个劲儿地哄妈妈。我把曾经逗孩子的招式都用了,称妈妈什么乖乖啊、宝贝啊、吃药药啊。妈妈听后开心地就像个孩子似的,88岁的老顽童笑着把药吃了。我的回归不仅给妈妈增添了很多快乐,更是给予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柱,她的病一下子好了一半。

吃好早餐,又吃了药,我要陪妈妈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妈妈头戴一顶花格帽,脚踩一双黑布鞋,身披一件深蓝色长棉袄,右手杵着一根竹节手杖。我扶着妈妈在小巷子里散步,一边走一边数着步子,“一步、两步、三步……”数到100步,妈妈停下来不走了,笑着对我说:“饭后百步走,已经完成了。再走回去,就有200步了。”我希望母亲能再多走一点儿,于是母子间开始了讨价还价。最后,妈妈同意再走11步,来回凑一个吉利数字222。

走完222步回到家,妈妈开始给我展示她的聚宝园。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当年在妈妈的指挥下,家人挖出了一个小池子养鱼。另外,院子里种植了菠萝蜜、芒果、木瓜、黄鳝果(通便果)、石榴、香橼(一种水果)、洋奶果等几种水果,还有红薯、芋头。妈妈领我走到一棵木瓜树下,说有一个木瓜已经熟了,是专门留给我的。妈妈让我摘下来,用小刀滑几个口放放浆,过两天就可以吃了。

吃完午饭,妈妈正常需要回房间午休,她也确实困了。我准备搀扶她回房间,可是妈妈不愿意。她说要躺在客厅沙发上睡,这样就可以一边睡一边听我们兄妹聊天。妈妈是一刻都不想与自己的孩子分开,这让我们很感动。就这样,妈妈侧卧在沙发上,头枕红毛毯,弯着腰,缩着腿,右手搭在左手上。我们聊天的声音越来越小,妈妈也就慢慢地睡着了。于是,我示意弟弟妹妹去午休,我一个人守着蜷缩在沙发上睡觉的妈妈。

看着熟睡的妈妈,又望着桌上的木瓜,我心里美美的。当天下午,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木瓜吃了。的确,妈妈种的木瓜特别好吃,汁多、味甜、皮薄、个大。朋友们要是不信,欢迎来云南德宏瑞丽,我请您吃妈妈种的木瓜。

家乡菜市场的故事

见到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倍感温暖。民以食为天,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妈妈不能亲自下厨做饭,但是每天妈妈都指挥弟弟妹妹们给我做好吃的。每顿饭她都摘菜,做好后勤支持。更重要的是监督炒菜,指导放调料,什么油一两、姜几片、葱几段、盐几勺等等,俨然是一个厨师长在指挥着厨师工作。妈妈变着花样给我做些小时候我最爱吃的菜,像腌菜炒肉、粽苞米煮汤、炖臭豆腐、油炸蜂儿,重现儿时妈妈的拿手菜。面对妈妈精心为我安排的菜谱,我高兴极啦,每顿饭都吃到撑,不到几天就感觉自己长胖了不少。

三天后的早上九点,妈妈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叫我陪她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离家不远,三弟开车几分钟就到了。妈妈坐在轮椅上,三弟在前面开路,我推着妈妈紧跟在后面。

菜市场是妈妈的地盘,不少人都认识妈妈,卖菜的、买菜的、闲逛的,我时不时就会听到向妈妈打招呼的声音,妈妈总是笑呵呵的回应。遇到妈妈记得住名字的人,妈妈会称呼他们的名字。对记不住名字的人,妈妈就会问:“你来买菜?”或者“你来卖菜?”纵观整个菜市场,好像妈妈的人缘最好,跟她打招呼的人最多,跟她讲话的人最多。他们当中有汉族的、傣族的、景颇族的,还有缅甸人。难怪妈妈最喜欢去菜市场,简直就像是去参加盛大的派对,妈妈还是那个最耀眼的明星,就像广交八方客的阿庆嫂。

第一站,我们在一个叫“大哥油条”的摊位前停下来。油条大哥身穿白色T恤、红色围兜,忙着现炸油条。见到妈妈,他大声道:“大妈,好久不见您来上街了,来买几根油条吧!现炸的,香喷喷的,好吃得很。”妈妈向我介绍说,这位油条大哥来自缅甸,是缅甸人,来瑞丽讨生活十多年了。他的油条特别好吃,个大皮脆,他是瑞丽菜市场真正的油条一哥。我和这位油条大哥寒暄了几句,买了四根油条,还是我亲自放进油锅里炸出来的。

第二站,在一个傣族大妈的摊位前,妈妈被叫住了。傣族大妈名叫咩应,是广应寨子的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到了上海,一个儿子在福建打工,另一个儿子在家务农。咩应非常羡慕妈妈如此长寿,都已经88岁了。她说她妈妈82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特别祝福妈妈活到100岁。当她得知妈妈想买野生马蹄菜时说:“马蹄菜是我儿子去野外找来的,是真正的野生马蹄菜,卖给别人10块钱一斤,卖给88岁的老妈妈只要8块钱一斤。”称好重量付完钱后,咩应还送了妈妈两根香菜、一小堆豆苗。妈妈推辞不要,咩应硬塞在妈妈的手上说:“都是自己家种的,大妈一定要拿着。”

第三站,我们停在另外一个傣族大妈的摊位前,她的名字叫建(傣族称呼它静妈妈)。我推着妈妈走近建的摊位,突然听到建爽朗地说道:“老大妈,您还活着呢?好久不见您,我还以为您走掉了。”我听到她说话这么直,心里很不爽。刚想发火,妈妈却安慰我说:“不要生气,她的说活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她没有恶意。”后来跟她交谈才知道,她认识我妈妈已经二十多年了。那个时候我妈妈在做换钱生意,她说看到我妈妈就像看到她自己的妈妈一样,因为她的妈妈在78岁的时候去世了。她是喊撒的蛮赛寨子的,那个傣族寨子有174户人家,700多人。她有两个姑娘,大姑娘是曲靖示范大学毕业的,现在姐东村委会工作,二姑娘今年考上了昆明师范大学,还在读书。家里有4亩水田,种水稻,种软米,亩产达到了1000斤;家里还有一亩半旱地,种些蔬菜水果。她的老公在家种田耕地,她来菜市场卖菜,日子过的蛮好的。她说现在日子好过呢,最后还讲了一句傣话:“金旺如丽(好吃好在)。”

第四站,我们来到一个水果摊位。摊主叫阿双,是芒市的汉族人,来瑞丽讨生活近三十年了。她刚来瑞丽的时候非常年轻,在莫里帮人给甘蔗地除草,当地人叫薅甘蔗,干一天工资才三块钱,风吹日晒的,非常辛苦。后来到海关一户人家做保姆,打扫卫生、煮饭,一天工资两块钱,虽然少了一块钱,但是不需要风吹日晒。她还曾到照相馆帮人扫地做饭,三块钱一天,干了两年多。后来又经朋友介绍,帮一家人做保姆,工资高不少,140块一个月,再后来朋友介绍她去缅甸木姐赌场打扫卫生煮饭,工资达到2000多块一个月,她干了四、五年。等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她选择回到瑞丽结婚生子。她和老公一起在菜市场摆水果摊,还买了六分地,盖起了三层楼房,过上了幸福生活。阿双说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做些体力活。在菜市场卖水果非常辛苦,目前她和老公经营四个小摊位,一个摊位每月交70块钱市场管理费。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再到菜市场售卖。一天到晚感觉睡不够,眼睛总是红红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的睡上三天三夜。

妈妈带我逛菜市场,炫耀了她的人际关系,88岁的妈妈是一个备受欢迎、让人惦记的人。同时,我也看到了瑞丽今天百姓生活的新面貌。小小菜市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缅甸小哥、咩应、建、阿双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勤劳致富不是梦,只要努力,总能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小镇瑞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瑞丽点赞。(待续)

题图1:李勐给妈妈喂饭。(李勐供图)

题图2:李勐陪妈妈逛菜市场。(李勐供图)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