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佩斯大学陈社英教授:聚焦全球化及逆全球化大趋势下的中国发展

美国佩斯大学陈社英教授:聚焦全球化及逆全球化大趋势下的中国发展

【中美创新时报2023年8月21日特别报道】(记者温友平)如何既从“世界看中国”的国际学术视野,又从“中国看世界”的华人学者角度,来帮助搭建理解、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以促进中美与世界和平发展?对此,纽约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原学术副校务长,终身教授陈社英在接受美国新锐华文媒体《中美创新时报》”Elite J1访学专栏”专访时表示,佩斯大学在透视解剖美西方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外交等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在此透彻认识基础上,自身的研究兴趣与方向就是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尤其特别聚焦于考察全球化及逆全球化大趋势下的中国发展。

据介绍,于1955年出生在中国湖南常德的现任佩斯大学终身教授的陈社英,是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合作项目“大都市治理”首席专家,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社会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和创始主任、中山大学讲师、纽约城市大学史泰登岛学院社会人类心理及社会工作学系教授主任、关岛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东南校园学术协理副校长等职。同时,他还兼任美国《国际社会政策与行政实践》、《国际老年研究》等丛书主编,《不列颠教育、社会及行为科学》等学刊编辑,《加拿大社会学刊》等客座编辑,《中国研究》杂志主编,中文【清华社会工作评论】及其延展学术平台创建主持人,美国中北高教委员会高级评审、香港高校研究资助局评审。

记者经过梳理发现,陈社英教授之所以聚焦研究中国的发展,其内在驱动力关键在于他具有作为一名中美学人的丰富人生阅历以及深厚学术成果。

留美五年读博是人生最自豪经历

对于求学之路,陈社英回忆道,自己青少年时代主要是无“学历”的自学。在文革年代,他小学就下乡,后在简陋初中一两年劳动与政治课之外学了点文化。再失学后如饥似渴自学没有间断,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才去掉“出身”枷锁(父亲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国军抗日),考进湖南最好的中专(后并入中南大学),才算是有了正式学历,但没读过大学本科。

他13岁当了“知青”务农,并开始算国家正式工龄,后来进厂做重体力普工,中专毕业后从事矿山机械技术管理,研究生毕业选择留校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到九十年代初赴美攻博时,他已有23年连续工龄,可说是兢兢业业为祖国贡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

陈社英出国留学并留下工作,基本是重新开始。他先到香港大学后赴美国全奖攻博,没花费国内任何资助。1990年底,他因导师(系主任)辞职导致港大读博无望,便仓促报考美国等海外大学,结果全获录取,包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等世界名校。因洛杉矶加大 (UCLA) 资源雄厚、入学接待隆重(入学以国际会议代表为名提供机票住宿),加上中国人对“公立”的信任,最后他选择了该校。

陈社英教授回忆道,五年读博,是自己人生最自豪的经历之一:用三年完成社会工作与政策硕博学位(为中国大陆史上第一人),其间课程繁重仍有大部时间做受薪研究助理;后两年更大幅度扩展实际工作经验(包括同时任科学研究员和数据管理员两个全职,及课程助理教授和电脑室管理员两份兼职)。其间,获聘华盛顿特区一所大学社工博士课程教职,但被UCLA院长亲自挽留,帮助启动史无前例的加州福利改革研究(由UCLA与Berkeley合作承担)。

1996年,陈社英受聘于纽约城市大学(CUNY,曾被人称为 “穷人的哈佛” ),是他学术人生的新起点,并实现了从学生签证直接获颁杰出教授绿卡、从助理教授直升终身教授及系主任的质的飞跃。2004年,他留职远赴关岛大学担任所有专业学科总院长(主掌工商及公共管理、教育、卫生护理及社会工作学院),后任印第安纳大学东南校园学术协理副校长、佩斯大学学术副校务长等。

事实上,陈社英的学术人生经历了 “后发优势” 的跳跃式发展,有些成就很快超越了学术同辈、前辈,这在华裔学者面临最低“玻璃天花板”的美国高教管理界实属“凤毛麟角”。

从工程技术向人文社会学的蜕变

在陈社英求学经历中,作为一名中专毕业生而且还是从事工程技术,在报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凭着自身那股考遍北上广的屡败屡战的求学精神,最终以高等数学满分和优异总成绩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攻读社会学,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

对于自己考研和读研的经历,陈社英自认为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说,研究生考试的英语学科,完全是靠自学,亦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高等数学更是拿了满分,这为他后来在UCLA做博士论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其说是他考研的成功,倒不如说是他人生阅历所致。陈社英说,自己的兴趣、经历乃至名字,都是既顺其自然又逆天改命的事情,或者说是社会变迁动荡的一个缩影。

至于最终选择由学理转向学文,陈社英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学理和学文都应该为解决社会问题做贡献,并非只有搞社会科学的才有改善人类社会的雄心壮志。但就个人来说,自己从最底层走过来深谙民间疾苦,社会学社会研究确实特别适合。社会工作兼容并蓄,并不仅是社会学,而是植根于所有社会及行为科学乃至相关自然科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等,这是一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专业,学得越深入会越有体会且越喜欢。当然,科学的命运,尤其社会科学,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应用性的社会工作尤可能首当其冲;只有在真正做到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百家争鸣崇尚真话、实践为检验真理唯一或主要标准的地方和时期,才可能充分实现其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主导作用。无论如何,既追求渊博又学有专长,敢于跨界又不离本行,是学术职场上的高要求,也是自己个人的治学心得。

陈社英在UCLA的博士论文,标志着他攻读人文社会学成果的蜕变。在其博士论文中,他针对社会与行为科学中多维变项资料综合测量(global scale)与分析难题,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力学强度理论及统计加权方法,提出“陈氏一维化量表建构方法”(CAUS)思路,同时批判了结构方程(SEM)等复杂化构念肢解潜析范式,并且提出多重比较的测量效益原则(ME)和关系分析中必须的修正效度(MV)等基本概念思想。博士论文学术权威评审委员听完陈社英开题报告后,立马决定免除他博士论文答辩;论文内容几乎一字未改,更是先出版成书。陈社英顺利地被授予博士学位。根据自己攻读博士的成功经历,后来,陈社英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英文图书,就是从研究方法上用亲身经历教人怎么读博。

从“世界看中国”到“中国看世界” 进行研究

陈社英教授目前学术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区服务、人口老化与家庭变迁、社会医学与心理健康、社会治理与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高等专业教育、社会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

作为一位中美学人,最初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在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师资班以及广东社会保障顶层设计主持人(1987-1989)、首套全国社区服务系列讲座(1988)及广东政策研究班(1985)主讲者、首个社会工作本科班负责人兼导师(1984级兼修,中山大学)等几个重要岗位上取得的。

后来,陈社英的学术研究视野更加广泛。在长期的国内外研究中,历任经济社会发展、福利改革、卫生健康、社会支持、老年社区照顾等重大项目研究员。学术贡献领域包括公共经济学、社会福利与保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区服务、城市治理、社会医学、老年与(心理)健康、组织理论、多样性管理、领导力开发、高等教育管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陈社英教授学术成果包括:在发展战略研究中,独创总体公共政策(GPP)与(后)经济国家及其变迁学说;首次系统界定社区照顾框架以对中国进行比较研究,被誉为当代国际社会工作学界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和老年研究权威之一;精通研究方法,其“陈氏一维化原理”、“修正效度”等对于社会及行为科学(尤其大数据研究)具有指导性突破性意义。

陈社英现任教纽约佩斯大学,历任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健康管理和公共政策等学科专任终身教授,这在美国实属罕见。该大学地处世界金融之都核心,在透视解剖美西方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外交等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正因为如此,陈社英教授的兴趣,是在这种透彻认识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特别聚焦于考察全球化及逆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的发展。他既从“世界看中国”的国际学术视野,又从“中国看世界”的华人学者角度,来帮助搭建理解、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以促进中美与世界和平发展。

当前,陈社英教授最为关注的研究问题或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美关系要从对抗回到互惠,应如何从妖魔化对方回到自我反思、互相学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是相反,延续毛邓打破坚冰为民造福务实精神,避免继续被伪专家伪智库和集团个人利益误导;

二是中国国内历经艰难曲折终于达到的总体公共政策(GPP)平衡发展导向,能否坚持不动摇(不回头搞过度政治化或唯GDP论,也不受“战争国家”GPP误导);

三是中国社会与社区治理能否坚持服务初心,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落实到每一个人,尤其少数弱势群体,建立“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之思维与制度逻辑,透过评估维稳风险要求深入解决社会问题,聚焦民众需求实现真正善治;

四是乘中央社会工作部等东风,推进中国社会工作2.0的实现,在社会经济平衡发展补短板新时期大势中发挥领导作用;

五是正视中国阻碍教育发展的痼疾,以高等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在人口老化与家庭变迁、社会医学与心理健康等等各方面,促成科教以民生为重做出主要贡献;

六是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在一些创新思路(如CAUS、ME和MV等)上拓展,寻求进一步突破与普及。

与清华大学交流合作的国际成果

为促进国际科研合作,陈社英教授作为清华社会治理研究院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特别是兼任社会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席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从2016年开始至今,陈社英教授与清华大学进行了多年的深入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成果。

一是主持清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形成应有的国内和国际影响。陈社英教授作为清华社工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除了开展各种研究、写作发表、学术策划和外展交流等协议任务之外,还在校内协助有关学术发展、在校外建立专业协作关系参与跨学科重大议程交流等等。这些研究交流活动影响广泛深远,是对清华社工专业教育的必要支持。同时,他还亲自担负了清华社工的课程教学,从2015级开始面授过大部分清华MSW学生,疫情期间则转为线上跨洋教学。进入全学期常态化模式之后,其清华MSW教学改成了更为可行的学术讲座形式。

二是创建清华社会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学术与实务研究。陈社英教授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席。中心成立之初,学术研究及实务调研指导活动十分活跃,项目团队足迹近在京城远至大西北。为了充实科研梯队并开放学术资源以培养人才,该中心的国内外招募计划包括本硕博及博后各个层次,所建立的清华社会健康研究实习群迄今已“毕业”了一批学子。此外,还基于学术交流活动建有清华社会健康国际合作群等,为持续开展合作研究之潜在机会提供专业网络平台。

三是筹建清华社会治理研究院,支持其发展及应对新的形势与机遇。陈社英教授作为该研究院创建核心成员之一,随时发挥高级访问教授/研究员学术功能,以支持研究院的发展。最近,他应邀赴京,除了与研究团队及不同专业学生做一次讲座交流之外,还与院领导共同酝酿一项重要议程,即如何按照研究院的初心,完美对接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大格局。他认为,在“大社会工作”新形势下,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可能发挥独一无二的专业引领作用。

四是作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陈社英教授通过深入基层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国国内社区治理向善发展。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近年在社区治理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示范作用。其中典型一例,是与南京市建邺区的政策实务研究合作,陈社英教授率队实地考察了从“五微共享社区”的智慧治理手段到“宜居宜业”的中国特色社区发展理念/模式,研究项目的丰硕成果令人振奋,在最基层验证了中国国内总体公共政策(GPP)由“经济国家”向十九大确立的平衡发展战略转变,即他的理论解释是进入到“后经济国家”新时代。

五是依托清华海峡研究院,与厦门靓妈学院等当地社会组织合作,设立清华两岸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践行“中国社会工作2.0”的两岸三地视野,协助清华海峡研究院拓展其社会服务愿景。陈社英教授初到清华时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同时作为清华海峡研究院的特聘专家,成为其与清华社科学院合作的纽带。两岸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与成果,包括赴厦门举办专业会议和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等等,收到了良好效果并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基于这一成功合作经验,他还曾尝试加强与清华深圳国际校区合作,特别是支持其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

六是创办以【清华社会工作评论】为核心的学术平台与专业网络。该【评论】于2018年3月启航,是清华社工研究中心与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战略合作重要产物,也是各方学者支持协作的成果。学术平台网络的下一步拓展,包括中英文两方面的构想:与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并倾学报社科版之全力打造的以社会工作冠名的专业主流期刊《社会工作与管理》合作,编辑特刊或主办专栏并以【黄埔社工论坛】为名凸显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发源地之涵义,推动实现“中国社会工作2.0”的目标;与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合作,以英文书系暨以书代刊的形式推动和引领国际化,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致力促进国际科研合作荣膺“中国新发展奖”

陈社英教授在促进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创造了卓越成就。2020年,凭籍《老龄福利与社会政策》中文版这一与人合著的学术著作,陈社英教授获得了全球知名学术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颁发的“中国新发展奖”,该学术著作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陈社英教授介绍说,这个奖项是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外同行合作的成果。虽然自己在推动出版传播上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主要功劳属于景天魁学部委员和潘屹研究员。《老龄福利与社会政策》中文版的完成,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张馨芳女士及其编辑同事和外语学院胡艳红老师翻译创作的重要贡献。

事实上,陈社英教授个人学术著作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作用,更直接的贡献在于他对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或GPP)与发展战略的开创性研究。该研究除界定与(后)福利国家相对/相异又相辅相成的(后)经济国家发展战略类型外,还指出战争国家、极端政治国家等GPP模式的非/反发展本质属性,从而为世人的认知,尤其是公共政策大方向的抉择,提供理论指导。该研究由20世纪过于简单化而无解的“问题与主义”范式争论,提升到21世纪的“问题-GPP-主义”科学三棱镜考察,进而把全系统分析的框架落实到国内国际政策决策研究上。从而在理论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和十九大平衡发展的又一划时代战略决策,提供了系统的(尤其是GPP层面独特而有力、必要且充分的)支持。

实践上,陈社英教授致力于促进与中国国内的国际科研合作的平台建设,诸如既有北京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等的常规交流渠道,又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等新兴(国家外专)高端项目,还有华南各地的悠久学术关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中大社工“黄埔一期”,到九十年代深圳首创高级人才境外培养工程,再到近年广深等地院校的学术交流),都很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此外,他还经常受邀到中国各地院校机构乃至基层一线,进行专业学术及实务交流。

题图:纽约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原学术副校务长,终身教授陈社英。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