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表示:世界足够大,足以容纳美国和中国

耶伦表示:世界足够大,足以容纳美国和中国

【中美创新时报2023年7月9日讯】(记者温友平编译)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周日(7月9日)结束对北京的访问时表示,世界足够大,足以让美国和中国繁荣发展,其目的是稳定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CNN记者Jennifer Hansler、Nectar Gan 和 Juliana Liu对此进行了如下详细报道。

耶伦表示,她与中国新一届经济领导层进行了“直接、实质性和富有成果”的会谈,其中包括总理李强和新任命的中国央行党委书记潘功胜。

“任何一次访问都无法在一夜之间解决我们的挑战。但我预计这次访问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有弹性和富有成效的沟通渠道。”耶伦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总的来说,我相信我的双边会晤——两天时间总计约 10 个小时——是我们努力让美中关系更加稳固的一步。”

耶伦此行标志着美国内阁官员在几周内第二次访问中国首都,华盛顿寻求在经历了数月的紧张局势后引导与北京的关系重回正轨。

近几个月来,美国在推动恢复高层外交谈判的同时,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成功推动日本和荷兰等盟友限制向中国销售先进半导体,并联合其他发达经济体对抗北京的“经济胁迫”。

但耶伦重申,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她表示,这将“对两国造成灾难,并破坏世界稳定”,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

“一方面脱钩,另一方面使关键供应链多样化或采取有针对性的国家安全行动,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区别。”她说。

她表示,美国将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利益,同时确保这些行动“透明、范围狭窄、目标明确”。

耶伦周六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会面后,官方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似乎表明中方对这种做法提出了异议。

声明称:“中方认为,泛化国家安全不利于正常的经贸往来。” “中方已对美国对华制裁和限制措施表示担忧。”

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

耶伦表示,美国和中国存在“重大分歧”,需要“明确、直接”地进行沟通,但他指出,拜登政府并不“通过大国冲突的框架”来看待美中关系。

“我们相信世界足够大,足以让我们两国繁荣发展。两国都有义务负责任地管理这种关系:找到共同生活并分享全球繁荣的方式。”她说。

耶伦表示,她向中国官员施压,要求华盛顿“对中国不公平经济行为的严重担忧”——包括对外国公司的市场准入设置障碍和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以及“对最近针对美国公司的强制行动有所增加的担忧”。

北京更新的反间谍法以及对西方咨询和尽职调查公司的打击令美国企业感到不安。

过去几个月,中国当局对美国咨询公司贝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员工进行了询问,并关闭了美国企业尽职调查公司明茨集团的北京办事处,同时拘留了其五名当地员工。

“有针对性”的限制

当被问及华盛顿可能实施的外国投资限制措施时,耶伦表示,尚未做出限制美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最终决定。

她说:“我能够向中国同行解释,如果我们确实实施此类限制,我们将以透明的方式实施。”她补充说,任何新的限制或制裁都将“具有高度针对性,并明确针对少数群体”。我们对国家安全有具体担忧的领域。”

“我想减轻他们的担忧,他们担心我们会做一些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广泛影响的事情。事实并非如此。这不是本意。”她说。

据《华尔街日报》和《政客》等多家媒体报道,拜登政府正在制定新规则,可能限制美国在中国某些领域的投资。

耶伦表示,她与中国官员讨论了应对全球挑战的合作领域,包括共同努力为气候行动动员多边融资。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预计接下来将访问中国,但他没有提供此行的时间表。

耶伦表示,她还提出了“结束俄罗斯对乌克兰残酷和非法战争的重要性”,并表示中国企业避免向俄罗斯提供用于战争或逃避制裁的物质支持是“必要的”。

芯片大战

耶伦出访几天前,中国在与美国的科技战中进行报复,宣布限制制造半导体所需的两种战略材料的出口。

此举被广泛视为对拜登政府去年10月宣布禁止向中国销售先进芯片的回应。据多家媒体报道,限制措施将扩大到限制部分人工智能芯片的销售。

此次制裁打击了北京科技野心的核心,因为芯片对于从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先进计算到武器制造等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

华盛顿昆西研究所东亚研究员杰克·沃纳表示,耶伦的中国同行不太可能被她的论点所说服,即美国的禁令并不是为了扼杀中国经济。

“美国和中国领导人都认为这些技术是未来增长的基础。中国领导人认为这些限制是试图让中国永久服从美国的力量,并强制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未来最重要的行业之外。”沃纳说。

“这个问题将继续成为两国关系中最有害的争论领域之一。”

一名前中国官员表示,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报复措施。

尽管北京和华盛顿都表示高层讨论将继续,但双边关系中最棘手的方面——尤其是在获取先进技术方面的争斗——可能会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

题图:耶伦周日结束行程后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接受记者采访。(Thomas Peter/Reuters)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