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增速不设具体目标,有何原因?有何用意?
【中美创新时报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韩洁、刘红霞)“今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今天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这句话就在网上刷了屏。
没错,GDP增速目标,这个历年最受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没有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个安排乍看觉得意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首先,要明白此举是在什么背景下作出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这个形势,主要是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贸形势带来的未来不确定性很大。
世界经贸形势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其中主要一个因素。拿去年来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加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果如何呢?我们攻坚克难,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但此次面对疫情与世界经贸等因素叠加,其不确定带来的影响将更大于以往。据一些国际机构的预测,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非同凡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3%,亚洲则可能遭遇60年以来的首次零增长;
——欧盟委员会5月预测,今年欧盟经济将萎缩7.5%;
——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可能缩水13%到32%。在WTO最新报告中,今年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继续下挫到87.6,达到这一指数推出以来的最低值。
这么多国际机构集体“看衰”今年全球经济走势,意味着大家必须承认这样现实:这场二战结束以来人类面临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世界经济可谓是雪上加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金李说,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已经深入融入全球经济,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夹杂在一起,不设定GDP增长目标,是实事求是、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硬是要设置一个目标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如果贸然设置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者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由此可能造成的一系列副作用,更得不偿失。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
不提GDP增速具体的量化指标,不代表没有目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更不是踩着香蕉皮,滑到哪算哪。而是“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后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量化指标,没有提到GDP增长指标。客观上讲,GDP指标已经融入其他指标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一个直观印象就是,稳就业保民生是首要任务的硬指标。
当下,不仅要继续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还要落实好“六保”任务。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这“六保”是刚性任务,“六保”底线兜牢了,“六稳”目标就能守住,经济基本盘也就能稳得住。
一些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说,没有GDP增长硬指标的约束,地方政府能更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国经济的成色,决不会因GDP增速不设具体目标而“褪色”。
有代表委员拿出他们走访企业和调研相关数据给记者看。他们说,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复工复产情况和最新经济数据来看,率先走出疫情阴霾的中国经济正在稳步恢复元气。虽然企业还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体形势在好转。
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关注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做法,称中国正在加大逆周期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复苏。
近期向好的数据可以佐证。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99.1%和95.4%,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都在逐渐恢复当中。
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共享平台……中国经济虽然遭遇冲击,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子并没有停下来。
今年一季度,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就增长了13.2%。疫情催生并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
特殊之年,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要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自我麻痹,不心存侥幸。凡事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完)